多哈

阿富汗一个何去何从的国家

发布时间:2021/8/11 15:25:07   点击数:

随着美军撤离的时刻表的迫近,阿富汗局势重新变得焦灼起来,各方势力在相互角力中开始争夺“后反恐时代”的主导权。美国人离开,带来了权力真空。现实反复印证一个道理,当权力出现真空的时候,总有新的权力来填补空缺,并追求极致的控制能力。这个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再次站上风口浪尖,阿富汗再次处在动荡的前夜。这其中,塔利班的身影不可或缺,消息显示,6日塔利班攻占了阿西南部尼姆鲁兹省省会扎兰季市,这是美国宣布撤军后,塔利班拿下的第一座具有省会城市,象征意义巨大;7日,又拿下了第二个省会城市希比尔甘市,我想,塔利班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坎大哈,向首都喀布尔迈进,准备重新掌权,要说政府军虽然号称30万,还有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的支持,但现实表现真的是太菜,很打脸。

或许大家会问,20年来美国人一直都在“清缴”塔利班组织,怎么这个组织还有这么顽强的战斗力呢。只能说,“阿富汗人民苦压迫久矣”,简单说,就是但凡一个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候,民众总是期盼着能够代表民族利益的革命组织走上历史舞台。塔利班暂且归入这一类的组织吧。

世界上最早知道塔利班是在年11月,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员是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故又称伊斯兰学生军,它的领导人是穆尔维·奥马尔,高举铲除军阀、重建国家的旗帜,而且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并提出反对腐败、恢复商业的主张,因此深得阿富汗民众的支持和拥戴。民众的支持,有目标的信仰,是塔利班最大的底气,也是美国人一直没有能够完全消灭它的主要原因。

其实,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尽管内部纷争不止,民众最厌恶的还是外来的侵略,历史上,侵略与反侵略就如同魔咒一样,始终贯穿阿富汗历史。外部侵略与内战纷扰不止,以至于苏联人都称阿富汗为“流血的伤口”。作了这么多铺垫,我们转入正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阿富汗反外国侵略的历史,看一看“帝国坟场”是如何被修炼成的,大胆预测一下这个国家的未来。

要说阿富汗“招惹”这么多外部势力入侵,还是自己地理位置惹的祸,太过优越又不能自守。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西面是伊朗,南边是南亚,北面是中亚,东边是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东西南北的的交汇点上,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被称为通向南亚大陆的“锁钥”,这样的战略位置不仅没有为这个国家带来发展和财富,反而成为一个必争之地,演变成外有各种势力妄图控制,内有宗教、民族的纠葛格局,成为各种势力角力的“棋局”,熟不熟悉。

这就是美国人的理论,把大国视为“棋手”,可以利用的帮手视为“棋子”,更为弱小落后的地方就变成了了战争的“棋局”。

这个国家,也因此饱受战争的摧残和外部势力的入侵,比较典型的同英国、苏联和美国都交过手,而且都是这三个国家国力比较如日中天的时代,只是阿富汗人比较头铁,挺有血性,当年英国人占领喀布尔几年就被迫撤走。苏联则直接被打伤了元气,最终解体了!这次美国人也是扛不住无穷无尽资源填坑,我们不知道美国是否也会像苏联那样沉沦下去,会否一蹶不振。

1

当年,英国牛气冲天,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军事实力是实打实打出来的。年的时候拥有约占当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4到5亿)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的领土(约万平方公里),是历史上最大的帝国。领土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领土遍及24个时区,狂到没边,逮谁都有摁到地上使劲摩擦的实力。以至于英国人自己都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和骄傲: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当然,“碰钉子”也是常有的事,常为恶人,哪能不做噩梦。英阿战争一共进行了三次,也就是俗称的三次英阿战争,英国人占据优势,但是最终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你能够跳进泥潭,也可以宣布拥有泥潭,却永远在泥潭中沉沦,代价太大,最终结局终归不是太好。

英阿战争最开始还是要追溯到年,两万多名英国军队首次入侵阿富汗,英国人迅速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是不久之后他们便遭到了阿富汗人的顽强反击,无数英国人和印度人被阿富汗人杀死,据说只有一位身负重伤的军医活着离开了阿富汗。

第二次战争,过程和第一次大致相似,英国人虽然能占领阿富汗的城市,但是却无法击垮阿富汗人的意志,到了年的4月,深陷战争泥潭的英国军队开始撤离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宣告结束。但英国通过《甘达马克条约》将阿富汗变成了英国的附属国,而当时先后担任阿富汗国王拉赫曼·汗和哈比布拉·汗,也开始被迫和英国人搞好关系,以此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这也就为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英阿战争是阿富汗主动挑起的,目的还是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自主。哈比布拉·汗被暗杀之后,他的儿子阿曼努拉·汗便开始试图摆脱英国人对阿富汗人的统治,年,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战后的英国也在疗伤,士兵士气低落,普遍不愿意打仗,阿曼努拉·汗也是瞅准了时机。

毕竟实力差距还是太悬殊,但苍天有眼,这次帮了阿富汗人。要说,阿富汗作为一个“弱爆”的国家,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武装已属难得,大约有五万人的正规军,也就是21个骑兵团和75个步兵营,却只有可怜的二百八十多口火炮和几挺破旧的加德纳机枪,但士气绝对没得说,作为弱势的一方,往往只能在精神意志上找平了,阿富汗上下士气高涨。当然对阿富汗军队的落后,英国军官有过描述:

“这支阿富汗军队虽然十分勇猛,但是武器装备却十分落后,他们的火炮大多破旧不堪,士兵的步枪很多都是其他欧洲国家淘汰的武器,而且弹药数量也不多。”

英国是飞机大炮应有尽有,有绝对优势,但是英国的盘子太大,一有有点风吹草动,就变得很难办,最终七万多名“帕坦人”民兵的加入,加上印度后方的不稳,到了年,英国人在条约中正式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

2

真正给阿富汗赢来名号的是苏阿战争,也就是反抗苏联入侵,让阿富汗赢得了“帝国坟场”的称号,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压垮了苏联,庞然大物最终倒塌,不能说是一场战争的绝对作用,但起码是压垮骆驼的一棵稻草。虽然当时苏联也确实还很强,就自己的核武库来说,说句很震撼的话,整个人地球的命运都捏在他们手里,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就是苏联,而且他俩也一直在明争暗斗,相互掐架。前面说过,虽然你是庞然大物,但是要操心的事情也足够多,照顾的面也足够广,除非有足够的战略需求、利益召唤,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好好思量一下的,但是偶尔脑子不灵光,突发奇想、感情用事,也是常有的。

苏联入侵前的阿富汗已经长久陷入动荡之中,其中有多重缘由,既有宗教、民族问题,还牵涉到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分,加上苏联也深深牵涉其中,倒不是意识形态的亲近,更多的投射在战略利益上,阿富汗是苏联南下印度洋中重要的一环。苏联最高领导层长久以来就对阿富汗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感到不安,但其最初的反应还是尽量保持距离。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赛·柯西金的一段话就很有典型代表性,说明当时苏联“老人政治”下,“老人”的战略思维和经验值还是很高的,他曾讲:

在阿富汗领土上部署我国军队将会立即唤醒国际社会,并造成极其不利的多重后果……我想再次强调,我们已经从各个方向审示了部署我国军队这一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一行动的各个方面,结论是我国军队的介入非但无助于改善贵国局势,反而会使其恶化。无可否认的是,我国军队将不仅必须同外国侵略者作战,还要同一定数量的贵国人民作战。人民对此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但是随着阿富汗局势的恶化,以及苏联强硬派领导人观点占上风,还是决定采取激进的干涉措施。年12月27日,苏联突击队员在喀布尔南部的阿明宫杀死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当晚8点45分,一个苏联广播电台压制了喀布尔的广播信号,播放了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的一段录音,宣布推翻阿明政权。苏联军队入侵苏联的入侵决定性地将阿富汗从一个遥远的前哨变成了冷战对峙的关键场所。

美国中央情报局未曾预见到入侵,卡特政府被所发生的事情深深地冒犯,这就说明美苏没有就这个问题同美国沟通,美国人也没有具体判断精准苏联人的意图,在美苏角力的大背景下,一切的苏联行为都会让美国人感受到威胁,尽管美国人也没有完全弄懂苏联人的意图。

美国人所做的,秉持反正苏联做的,就是我反对的,同一切反对苏联的势力联合,武装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同苏联人战斗。因此,卡特政府和以后的里根政府都竭尽所能地武装反苏团体,众多的“圣战者”组织在阿富汗崛起同苏联人斗争,据说本拉登也是这时候美国人支持起来的,当然,“养虎为患”的事常有,估计美国人也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苏联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最终决定撤出阿富汗。此后,阿富汗政权在苏联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下一直存续到苏联解体。苏联入侵阿富汗造成了一个颇为吊诡的政治环境,苏联军队的存在显然足以支撑阿富汗政权,但该政权依赖苏联支持来维持存续这一点本身限制了其获得普遍性支持的能力,苏联解体后,这个生命维持系统就崩溃了。

3

最近的是美国人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战争,起因是本拉登的“”恐怖袭击,让自诩为“天堂般”的美国本土带来了极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信仰危机,是对美国模式的质疑,因此“灯塔”的形象加上战略利益的召唤,年,美国人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建立起来亲美国的政府。但是20年来,阿富汗始终处于动荡不稳定之中,塔利班反而愈来愈强,人数愈来愈多,曾有人描述这样一个经典的场景“卡车正满载着背负各式各样武器的塔利班战斗员越过边界。他们在巴基斯坦人控制的检查站被挥手放行,进入阿富汗来杀死美国人”。这就是美国人在阿富汗所面临的窘境,打冷枪、扔炸弹,无所不用其极地折磨美国士兵。

美国占领阿富汗的20年,是资源和金钱消耗的20年,美国人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花费高达2万亿美元,代价却是很大。当战争从攻坚转入持久战的时候,外来的入侵者是没有多少耐心等待,不愿付出更多资源的。况且,美国人眼下的日子确实也不好过,国内债台高筑,国内的通胀率高企不下,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大,挑战的压力越来越大,是真的到了战略收缩的时候了。

年1月26日,美政府与阿富汗塔利班签署结束阿富汗战争协议草案。年9月02日,美国与塔利班达成协议草案:美军撤军,关闭5基地。年12月29日,塔利班领导层同意在阿富汗临时停火,具体时间还未确定。美国朝野上下也都在为“撤军后时代”造势。阿富汗国内外的各种势力也都在忙活,目的就是美军撤离后,怎样确保阿富汗局势的稳定,实现平稳过度。最新的消息是,美军要在8月底前完全撤离。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走向了句点。

美国人对这场阿富汗战争的看法也是很负面,很长时间就想从这个泥潭中走出来,“来时容易、去时难”,这在美国对外侵略和干涉不光彩历史上都被反复证明的。以至于美国总统拜登面对记者对阿富汗局势的提问,都说出“哥们,能不能换个话题”。可见,这个秤砣压在美国朝野上下有多重了。但是,尽管要撤走,美军依然在阿富汗表演着“最后的疯狂”,狂轰烂炸依然在持续,或许是为政府军注入信心,也或许是最后对塔利班进行打击,但是,20年的这场战争并没有谁成为最后的胜者。

4

对于阿富汗的未来,美国人挥一挥衣袖走了,但是各种势力的纠葛依然会是主旋律,动荡是难免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塔利班组织和现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现来看,双方是打打停停,且战且和。

年9月4日,阿富汗政府官员透露,阿政府和塔利班有望数日内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谈判。9月10日,阿富汗政府官员证实,政府当晚将6名塔利班在押人员送上一架飞往卡塔尔首都多哈的飞机。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定于12日在多哈启动和平谈判。当地时间年6月22日,阿富汗安全部队击毙名塔利班成员。

年7月3日,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13个区域。这些地区大多数位于阿富汗北部,其中巴达赫尚省被占领区域最多,达到9个。

年7月5日,阿富汗国防部发布声明表示,过去24小时,阿富汗安全部队与塔利班在喀布尔、卡皮萨等近十个省份发生冲突,共击毙名、击伤名塔利班成员,并且销毁了塔利班的大量武器弹药和不同类型的地雷炸弹。

年7月8日,阿富汗国防部发布声明表示,过去24小时,阿安全部队与塔利班在拉格曼、霍斯特等十几个省份发生冲突,共打死名、击伤58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并且销毁了塔利班的大量武器弹药和不同类型的地雷炸弹。

年7月8日,俄罗斯总统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卡布洛夫与塔利班政治办公室代表团举行会谈,双方讨论了阿富汗局势以及启动和平谈判等问题。

年7月15日,据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的谈判代表透露,塔利班称愿意宣布为期三个月的停火,条件是政府释放多名塔利班在押人员。

年7月17日报道,阿富汗政府及塔利班方面称,双方高级代表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和平谈判。

随着美国人撤离时间迫近,塔利班的进攻会越来越猛烈,最主要的是政府确实软弱,20年间政府治理的阿富汗的毒品、犯罪、恐怖袭击一样都没少,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人民不满意,政权的稳定就很难持久,加上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塔利班一直在下层民众中都有很高的支持度。当然,这时候塔利班出来是有想法的,一方面明显是在展示一直以来同美国人硬钢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明显是冲着美国人撤出后的政权去的,是来摘得“胜利之果”的。

最好的,对阿富汗来说,尽快稳定下来才是关键,但现实是这个国家暂时不会消停,迎来真正的和平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让我们拭目以待。

或许可以认真考虑一下中国的提议,稳定之后好好利用一下“一带一路”带来的机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正事,国家走上正轨也才是正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fj/2224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