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碳周报碳中和政策信息汇总

发布时间:2021/11/4 8:53:14   点击数:

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

▲碳计量与碳监测

▲全国首个近“零碳”新能源车充电站启用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

▲碳中和不能依赖林业碳汇

▲国家能源局:今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23.4%

▲海南政府投资新建筑须安装光伏发电设施

▲商务部:积极推进中日绿色低碳第三方市场合作

01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力争年前实现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彰显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实现“双碳”目标,在我国并非易事。在肯定一些地方、企业积极行动的同时,也要看到,有一些地方在空喊口号、蹭热度,还有一些地方有过度行动的倾向,超过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这种运动式“减碳”,一哄而上、缺乏统筹,可能会造成减排成本和效益难以达到最优,甚至可能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

也有一些地方出现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认为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造成后期碳中和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就当下而言,首先不能再上“两高”项目。7月份,因节能审查“未批先建”,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项目被叫停。因同样理由被叫停的项目,仅陕西一省就多达7个。一些省份转型之困可见一斑。但是遏制的决心不能因此而动摇,否则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后期碳中和的压力和代价就很可能无法承受。

其次,要盯住重点部门,以“全国一盘棋”的思维优化资源配置。7月29日,我国再次调高了钢铁关税。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为实现双碳目标,钢铁业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体量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阶段、排放现状、减排潜力有很大差异。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服务业比重高,高排放的工业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碳达峰难度相对较小。有些地方承担的经济发展任务不同,产业结构偏重,面临的“减碳”任务更为艰巨。因此,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科学部署目标任务、加强顶层设计。不论是地方、行业还是企业,都要合理设置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节奏。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02

碳计量与碳监测

目前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有两种:

1)碳计量:碳计量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物料均衡法类似,将企业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若干流程。在给定的参数下,按照不同的方法计算每个流程中的碳排放量,并加总得到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进一步计算排放因子,并以此为根据设定企业未来的碳配额;

2)碳检测(或碳监测):碳检测是指利用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监测,相比于碳计量阶段式的计算方法,碳检测对企业碳排放量的统计更加具有连续性、更加准确。此外,监测系统还可以将企业的排放数据上传至云端,易于监管部门进行监测和管理。

碳计量仍是目前中国碳排放测量的主要方法,但随着碳市场的完善,碳检测或将逐步取代碳计量。

目前中国比较完善的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为碳计量,只有在火电行业开展了碳检测的试行。对比国外,欧盟采用碳计量和碳检测并行的方法,美国则是优先采用碳检测的方法,因此借鉴欧美经验来看,中国未来将碳检测纳入作为碳排放量核算的标准方法的可能性很高。此外,从国内碳市场的发展来看,行业内工艺流程的不断更新会使得监管部门管理的难度明显提升,监管标准也会不断更迭,这同样推动了对灵活性更优、具备云端化能力的碳检测的需求。

碳计量政策完善程度高于碳检测,但部分省份已开始推进碳检测的建设,预计未来5年CEMS设备市场增量空间约为45亿元,细分行业上,我们更看好第三方碳核查服务赛道。

自年,中国就开始不断出台政策来规范高排放行业的碳计量方法,而对于碳检测,国家层面并没有在全行业大力提倡,国内整体碳检测设备的渗透率较低。基于纳入中国碳市的企业数量(首批家电力企业及其他行业约家符合纳入标准的企业)、碳检测CEMS设备均价(约30万元/台)以及CEMS设备更换周期(约5年),我们预计未来5年(-)碳检测CEMS设备市场增量空间约45亿元。

假设上述增量空间在未来5年内平均实现,则国内碳检测设备行业未来5年每年营收增厚可达13%(基于年营业收入)。行业选择上,我们认为2月以来,碳检测设备类企业股价表现对潜在业绩增量Pricein程度已较高,第三方碳核查服务类企业或相对更优。

为什么要开展碳监测?碳监测是指通过综合观测、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汇以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碳源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信息,以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主要监测对象为《京都议定书》和《多哈修正案》中规定控制的7种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化碳(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从源汇角度看,碳监测获取的基础信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和碳汇状况等三个方面的数据。“排放是源头,是‘加’的过程,碳汇是消解,是‘减’的过程,而环境中浓度可以理解为加减后的存量。”孙康向记者解释。通过碳监测,服务国内减排控制,支持督促各层级落实减污降碳、源头治理要求;服务国际履约,支持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国际谈判;主动适应气候变化需求,加强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等。

03

全国首个近“零碳”

新能源车充电站启用

7月29日全国首个近“零碳”新能源车综合充电站在天津启用。在这个充电站,建筑屋顶、车棚上有光伏板,地下有热泵和满足各式各样充电需求的71个充电车位,周围还有像“充电宝”一样的储能设施。它们互联互通,应用测量传感、智能传输、优化控制等技术进行能量转化,把更多绿色的电充入新能源车,实现了近“零碳”运营,每年预计可减少碳排放约吨。

04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园区

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

中国力争年前实现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上海,已有一处园区能追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它就是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园区。根据测算,花博园实现了展期碳中和和园区碳中和,是“双碳中和”的最佳示范案例,由此成为中国首个碳中和园区。近日,第十届花博会获得由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示范园区”证书。

上海构建低碳建筑、低碳园区的探索并未止步于一个花博园。颁证同时,在光明食品集团、华建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主办的碳中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低碳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将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低碳中心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研究中心将聚焦‘参与中国低碳标准制定、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研究、制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上海方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低碳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顾伟华表示。

例如,园区充分发挥了植被固碳的优势效果。花博园虽是新建园区,但最大化保护了场地原有的健康植被及土壤,并通过乔、灌、草复层绿化布局,提高场地内生物量密度,保证生物多样性。据测算,花博园绿化面积总计约万平方米,通过复层绿化形式,预计每年每公顷可减少碳排放吨至吨。

还有,园区内有多处建筑采用被动生态设计,减碳效果明显。如复兴馆利用其独特的屋顶造型,使得建筑具备了自遮阳效果,可降低室内温度;同时,折叠大屋面上集中布置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崇明较为丰富的日照资源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据预测,在发电系统20年寿命期内,平均年发电量可达11.38万千瓦时,有助于降低建筑碳排放。

同时,花博会虽已落幕,但花博园在“后花博”中仍将发挥绿色减碳效应。届时,整个花博园将变身“光明·花博未来农业园”,既是农业超级工厂,更是市民游乐场,通过发展花卉、种业等绿色产业,构建崇明都市型农文旅产学研目的地。

05

碳中和不能

依赖林业碳汇

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各国和各大企业都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Solutions,Nbs)”作为必选项。例如,蚂蚁集团、苹果公司,以及众多高耗能企业在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时,都宣称要使用NbS来解决无法减排的部分。

在实现气候环保目标时,Nbs指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方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最典型的做法即植树造林,增加林业碳汇。

碳汇一词源于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意为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广义的林业碳汇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

更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将目标作为手段,目标就将难以实现。《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ts/228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