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气候 >> 痛失决赛权,年多哈亚运会总结上
年,这票人获得了中国橄榄球历史上唯一一块亚运会男子奖牌,但却是我始终过不去的一个心结。每次聊起来,我发现大家的想法都是类似的。因为我们本来可以至少拿到银牌!虽然这就是人生,但少留遗憾的那一款似乎更轻快一点。
简单说,在年9月斯里兰卡亚锦赛取得亚军的中国,以种子队的身份抽到了小组赛上上签。根据赛制,小组赛总成绩前四名进入半决赛,第1VS第4,第2VS第3。C组的日本和中华台北实力接近,最有可能产生成绩最好的小组第2(总成绩第4)。所以我们必须争当小组赛总成绩第1,去挑这个第4,从而顺利进入决赛,至少获得银牌。
但问题是,从来没人告诉队员们怎么能当上这个第一!其实很简单,多抢净胜分。这一点,我在准备会上隐约的想到了,但轮不到我说,最后,果然也没有人说。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我一定勇敢的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就是第一天比赛过程中,我发现中华台北在打最弱的卡塔尔时疯狂抢分,印证了我的猜想。
可半个小时前,我们已经轻易的放过了弱鸡印度队。犹记得下半场时,替补席上的我看到主力队员已经开始在进行自我调整(因体能下降,而主动降低比赛节奏),我又一次“越界”提出应该换人,给替补队员适当的比赛时间以保持状态。但也又一次被无视。那支印度队最终排名倒数第2,倒数第1的是遇到了日本和台北的主队。
最后,我们以8分之差列总成绩第2,不得不去面对从未战胜过的韩国。
要知道,韩国7人制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亚洲霸主,98年和02年蝉联亚运会金牌,4次香港七人制的盘级冠军,是第二届世界杯的杯级(前八)队伍。
半决赛后的故事就很俗套了,我们确实不具备赢韩国的绝对实力,错过达阵机会……
后面的我都认,但没有在印度身上多拿8分这事,恐怕我这辈子都过不去。还记得飞回首都机场,接机的女领导也带着遗憾说:“我一直觉得至少能拿银牌……”
回京后,应要求,我们都写了总结,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情况,我的总结写了近8千字。但是,如过去一样,没有人会回复你。可能也是因为那种意难平,这篇总结一直跟着我,即便中间换了很多电脑,我也换了一些职业和身份。现在,东京奥运会延期,对中国女橄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作为过来人,我只希望你们不留遗憾!不负青春!
如何在国内买到性价比高的英橄产品,是本刊最常被球友私信的问题之一。某宝上一个橄榄球,从几十到几百不等,真假难辨。实际上大部分英橄品牌的生产工厂都在中国,加上海外打折季,会出现一些捡漏机会。因此,本刊开办了这个微店,旨在服务大家。
橄榄球世界认证微店
品质保证
拒绝假货
性价比高
爱拉格比
亚运会总结(上)
铜牌这个成绩肯定不能让我们自己满意,我们有能力得到一个更好的名次,下面我将对这一年来的集训和比赛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冬训
自去年12月20号到2月3号在昆明进行的冬训,是历史上集训时间最长的一次。自我感觉是最充分的一次,成果也是最好的一次。
刚上昆明时以基础性力量练习为主,薛指导根据我们项目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多注重:肩,颈,背,腰这几个部分,我觉得效果很明显,在比赛中的确有用。和以往几次的比赛相比,mistackle数量减少很多,接触也有效的多,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与昆明的冬训有关,韩国队相熟的几个队员见到我们时异口同声的问我们是否最近练了很多力量,说明从外形的改观也是很明显的。
在开始的一个月里,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健身房里,我觉得那段时间的效果是最好的。到后来的一个多月,经常在半天的训练中既安排了力量练习,又安排了场地训练,而且两边的量都很大,导致大家不能全力投入到力量练习中去,至少下意识的就有所保留,在完成质量上,数量上都打了折扣。单从力量练习的角度上,后来的那段时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当时能够把力量练习和场地练习的比例划分的更清楚一些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在身体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场地训练方面,我们主要培养的是一些整体打法上的观念,算的上是完全新的东西。大家接受的都比较快,在后来的比赛当中也有所体现。在体能方面,从有氧到混氧,大家也累的够呛,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低下,打点滴的情况。训练中难免出现一些抱怨,厌烦,心理和生理的疲惫感,又时逢春节,但全队上下团结一心,将这些困难一克服。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挺不容易的。
从我个人的情况来看,在昆明集训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次集训是我的腿自05年6月底做手术后,首次参加的正式全面的训练。力量方面:恢复到了自己的最高卧推和深蹲水平(kg和kg),而且很多小肌群的力量也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身上感觉很有劲,变相,侧蹬,加速的能力甚至比受伤前还要好。体能水平在本阶段也有增长(从以前的12分钟跑长到了)。
个人的动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反复冲刺的能力有所提高,可能是因为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位的力量都有所增长的原因,启动和变切都有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自己感觉在球上增长不大。防守一向是自己的强项,但是在体能下降以后失误也不少,防守速度比较快的像李阳,张老师他们还是很吃力,虽然不太吃动作,但是被别人晃动定住后,再启动也经常跟不上。处理球方面毛病也不少,自己做动作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还做不到在找配合的时候,观察到能突破前面防守人的机会,偶尔会浪费多打少的机会。远距离的球到位率还可以,但是转速和线路经常控制不好。
海埂的条件好,为我们的训练提供了全面的保障,从吃,住,到恢复手段和医疗保障,我们取得的进步与这些是密不可分的。
回到北京后,我们的力量练习就比较少,这点上主要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健身房里的器械肯定无法和海埂基地相比。而且训练的重心也完全转移到了场地方面,在力量方面分配的略微有一点少。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力量,通常是场地练完了后或者之前加几组力量练习,效果不好。我个人的感觉是,没有了腿部力量的保证,做动作以及速度都不如昆明时。
在北京的一个月里,全队练习主要还是在围绕全队的战术套路基础上,加上个人的变化。体能上的挺多,伤病出现了很多,最关键的是恢复和医疗的保障一般。大家住的比较分散,自己的事多多少少都会占用精力。
训练场地是人造草,跑起来的感觉,方法,和比赛场地相差太大。记得以前看到有关国足的报道,霍顿教练就不赞成在人造草上训练,认为这样会破坏脚感。值得我们借鉴。
体能训练方面主要是以到米练习为主。经过昆明的两个月后,我们的跑动能力进步了不少,从每组的成绩就能看出来。
我个人的特点是,跑以上的都比较差,跑,,,,我都可以跟住大个和阿牛他们第二集团,但是再长了就彻底落到第三集团了,有时候还不如袁老师和姜老师。
在北京的训练前期,我的整体状态非常好。根据队里的训练需要,我游走于前后锋各个位置之间。几个位置都能打,但是都不够精细。接开球的能力一般,全凭自己的状态,感觉好的时候,点判断的挺准,手感也好;状态差的时候,就一落千丈。总的来说是处于上升期。只要自己在位置上多练习,进步就比较明显。就拿接开球来讲,连续几天在前锋位置的练习下来,贺忠亮也说争抢的压力明显越来越大。
很不走运的是,在2月25号和香港队的练习比赛中,我摔伤了膝盖,大概恢复了两周左右才能跟上全部的训练内容。这段时间的耽误,加上膝盖始终没有完全恢复,导致了一直到后来参加香港和新加坡站的比赛时,都不在最佳的状态。体能下降了很多,没有了体能的保证,什么都是空话。
二、香港和新加坡七人制比赛
到香港七人制赛前的训练,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在比赛中的成绩已经可以证明我们本次集训是成功的。通过2个月来在薛老师专业指导下的力量训练,在以往比较弱的身体对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以说,力量方面已经缩短了与欧美强队的差距,领先于台北,香港等亚洲队伍。鉴于队员们都是半路出身的橄榄球运动员,在身体对抗的技巧上经验不足,导致了还不能发挥出%的身体能力。
参加这次比赛的队员中,有一半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大赛,能力稍差。所以很多时候,教练员不敢换人,板凳深度不够也导致了主力队员体力消耗很大,在对葡萄牙的拉据战中,下半场表现的比较明显。
争抢开球方面我们投入了大力气改进,应该说有很大的提高,在碗级比赛中只要开球的质量允许,绝大部分都能抢到,也保证了我们的球权。但是我们也看到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的实力不俗,韩国队中也有身高,能力与贺忠亮相仿的前锋,我们当时基本上完全依靠贺来保证开球,后来有孙涛的加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但在亚运会的关键场次上,接开球仍出现了一下失误。
在本次比赛中还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在我们进攻受阻的情况下,当点形成后,其他的队员能够比较快速的去支援,但是排线的队员的纵深普遍不足,当球传下来后,几乎都是原地接球,没有加速;甚至因为纵深浅很容易被防守人卡位,球根本传不下来而被迫反打回去,这时候点上的人还没来得及站起来,即时站起来也没有合适的纵深,导致被动局面的出现。
这个纵深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的老毛病,04年在韩国集训时,闵监督就指出这是我们首要该解决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战术素养跟强队还有较大差距。有了纵深及合适的提前量,我们接球时就有了速度,防守人不敢轻易压迫,接球人有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就能保证传到边上展开打,贯彻战术,也保证了点上的人有充足的时间起身重新站线参与进攻。
本次比赛一直在强调防守,应该说进步很大。大家已经有了向压力点密集,依次排开的防守意识,无论如何防守线不会乱,对手们很少有中间的突破。身体接触上的进步就不在此累述。
进攻方面,我们在中间还是缺乏有能力的队员能够为边路队员创造出好的机会,带动的效果不好,多是平传下来,在小组赛时给了边路同伴很大的压力,简而言之,缺乏个人的突破能力。但是对意大利比赛时,边路队员在面对防守时处理的非常好,吸引后找插上或是传口袋,里面的支援跑位也很好,完全执行了战术的安排,打出了训练的东西。教练员通过对上一场比赛的情况即时总结,找到并解决要害问题,然后在下一场中打出来。这样良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每场都有提高,越打越好。
自己在香港站上场机会不多,乏善可陈。仅有的几分钟上场机会,经常是还没和对方有任何接触比赛就结束了。应该说,队里在安排主力和替补队员上场时间这方面还不够好,像徐辉,张老师他们几个人都是打满了所有的比赛,一分钟都没有缺过。这部分队员的体力消耗过大,说实话,场下看球的看的很清楚,体力不够了,他们也发挥不出什么高的水平,还不如换人上去冲击一下。越不换替补队员上,替补队员的水平提高的就越慢,比赛打的少,甚至好几天都不比赛,他们也还很难保持状态。国外队的换人策略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在拉据战的下半场,都是靠换人来找新的突破点。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教练员的性格,通常是一套阵容打到底,除非出现不可预测的因素被迫换人。在亚运会的第一天比赛中,上场的7名队员状态不一,但是我们只换了两个人。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主力队员体力下降,不由自主的放慢比赛节奏并且出现失误,不论是从保存实力,为明天的半决赛做准备的角度,还是争取小组赛多拿净剩分的角度都应该换人,赛前我们自己也说,替补和主力之间差距很小,可为什么真正到了比赛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也反应出我们对比赛的分析不够透彻,并没有即时清楚的对半决赛的对阵形式与净剩分之间做出判断。
新加坡站的比赛我们打的不好,原因很多。我们队伍的训练水平还达不到这种比赛密度的要求,很难在经历了香港站的比赛六天后再出状态。主力队员体力完全透支,恢复不过来;而替补队员在香港站没有什么上场机会,一时也找不到比赛的状态。大家回到北京三天,完全是放松了下来,吃住都不集中,各自忙各自的东西,影响训练质量,脑子里根本也就没有马上又要去新加坡比赛这个意识,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没有通过严格控制恢复过来,可以说是身心疲惫。这为我们以后参加这种连续的分站赛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一站结束后,应该怎样去调整训练,调整饮食,调整身心?
新加坡的天气又和北京差接近20度,大家普遍感觉腿软,没有爆发力。体能很差,这也可能是导致队员接连受伤的原因之一。老队员体力不够,或者受伤,或者因护照问题没有去,只能由没有什么比赛经验的新人担纲,失误多在所难免。
自己在新加坡站打的非常的不好,失误多,体能差,完全不在状态。七人制比赛,体能是前提,没有体能什么都是空话。我在第一天适应训练时,状态还不错,自己感觉挺适应这边的。但是第二天对新西兰的比赛中觉得始终没有爆发力,不能发挥全速,更不用说变切的动作了。补防时自己有两个tackle没有效果,是能力和对方差距太大。本来是可以做低姿tackle的,但是怕控制不住对方再传球,因此都采用了高姿的tackle,试图连人带球都防到,却被对方挣脱,给全队防守造成了被动,非常的不应该。自己在对加拿大的比赛中基本上使用相同的高姿tackle,效果还可以。对新西兰时的防守失误,是因为对对手的不了解,对困难估计不足,没有想到对抗的能力差距会有如此之大造成的。以后再遇到这种对手,应先以比较稳妥的方式处理为宜,即时防不到球,先tackle倒人再说。这次比赛当中遇到的问题,很好的鞭策了自己,使自己在以后的欧洲,斯里兰卡,包括亚运会的比赛中,始终能够以谨慎的态度去防守好每一个对手。
接开球时,当对方开球质量高的时候,我能做的只有尽量不让他顺利拿到球,造成对方两次knockout,自己只接到了一次深位球。经过自己反复琢磨,问题归结是我们的技术细节不过硬。我们现在只能做到双臂稍微弯曲的接球,内弯大概度左右,而当面对强手需要接球的点更高的时候,我们只能以双臂完全伸直到度来接球,这时候失去了曲臂的缓冲,仅凭手掌和手指我们很难接稳,大都是回拍或者knockout。在比赛中这都是比较危险的。
三,赴欧前训练
经过短暂的调整,我们又在威海集中。首先是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前一阶段的总结,显示了中心对我们下一阶段训练的重视以及练好的决心。
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在威海总结的很多问题,很多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实际的可操作性不高,或是有其他的客观因素左右,并没有在接下来直到亚运会这个阶段当中得到完全的解决。例如,认为中心工作仍有提高的余地,像装备的欠缺,队伍医疗保障不够,等等。本次亚运会的集训,从05年12月份开始直到10月份从呈贡训练基地返回海埂前,只给每个队员发了一双钉鞋,试问如何能保证这么多场次的比赛和繁重的训练任务?我们提出希望能多了解对手的信息,日本队在11月份参加新加坡板球俱乐部杯的比赛录像,直到我们到达多哈也没有见到。而且,因为这种信息上的误导和缺乏,在赛前的准备会上我们竟然认为最后的冠军队日本队,是潜在的半决赛对手中最弱的。但是在第一天的小组赛中,他们一亮相我们就知道了自己做的预判是错误的。
在住训条件相对简单的威海以及赴欧洲前的在北京进行的集训中,最大的问题是恢复。众所周知,竞技体育就是运动员不断向自己的极限挑战的一个过程。为了不断提高,运动员需要得到最充分的恢复,以应对第二天的难度更高的训练,周而复始,才是一个积累向上的过程。在国外各队普遍运用icebath等恢复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的时候,我们仍然只能维持基本的医疗保障水平,甚至很多时候队员伤了需要自己去小卖铺买点雪糕做冰敷。由此产生对训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保障方面的滞后,不能不说对很多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产生了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qh/1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