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习俗 >> 哀悼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
据多家外媒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岁。
据纽约时报报道,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周四表示,贝聿铭是在夜间去世的。
人物介绍
据东方新闻报道,贝聿铭,男,年4月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年法国建筑学金奖,年日本帝赏奖,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香港中银大厦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视频:建筑大师贝聿铭:卢浮宫前造金字塔轰动全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香港中银大厦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出身名门,热爱建筑
作品曾遍布世界
年,贝聿铭出生于广东,祖籍苏州,他的祖上当地的名门望族“吴中贝氏”,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叔祖贝润生则是有名的颜料大王;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他的家族涉足医药、颜料、银行、金融等领域。然而,贝聿铭却“执拗”地选择了建筑设计之路。
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不久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作品散布在全世界四大洲10个国家。
肯尼迪图书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路思义纪念教堂
艾佛森美术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
澳门科技馆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此外,他还于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年获得日本帝赏奖,并于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等。
“不被看好”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还要属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但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在诞生之初却并不被看好。
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改造卢浮宫的计划。当时卢浮宫的中央庭院被形容为是“巨大的停车场”,显得空旷而没有加以有效利用,而卢浮宫博物馆缺乏中央入口,使参观人数受到限制。
密特朗委任贝聿铭来负责改造这个项目。贝聿铭提出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入口计划,却很快引发了争议。当时,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提出质疑,甚至有人说,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年3月9日,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密特朗亲自参加了落成仪式。
这个玻璃金字塔,由块菱形玻璃和70块三角形玻璃准确拼接而成。
他曾说:“当时对于这个项目的批评声,令我难以独自承受。但人应该坚持,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坚持的方式,很多说服对方的方式。但那并不是说,我的坚持和要求会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而事实证明,贝老的选择是对的。人们对于金字塔的热情,也让参观这座建筑的游客激增,很多人宁愿在玻璃金字塔排起长队,也不愿意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
资料图
30年过去,那些反对和质疑之声也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逐渐演成为人们心中巴黎的地标。年3月,法国卢浮宫专门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30周年。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尽管受到过多年西方教育,贝聿铭却从没忘记过祖国:
“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香港中银大厦
他共有三子一女,他们的名字都有特殊的深意——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3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寓意着: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他的儿子们也选择了继承父亲的职业生涯:已故的长子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贝建中和弟弟贝礼中则成了建筑设计师。
年贝聿铭退休,贝建中、贝礼中兄弟创办了贝氏建筑事务所,成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机构。
00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再度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
人到苏州之后,他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笑称自己是“劳碌命”。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
中国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庆祝苏州博物馆开馆
(来源:纽约时报,拍摄者ArianaLindquist)
新馆是贝聿铭87岁时的作品。他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尽最大限度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他为博物馆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颜色则是灰白结合,这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他让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
贝聿铭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爱苏博新馆。如今,苏州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一座标志性建筑,置于院落之间,融传统园林风景于其中,和紧邻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拙政园浑然一体。年10月6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贝老亲自推开新馆大门,他动情地说,贝家在苏州有年历史,我的根在苏州,今天是为最疼爱的“小女儿”送嫁。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年,当年80多岁的贝聿铭在《中国青年》发表了自述文章,《人民文摘》也曾刊发过,他在文末说“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50年以后、年以后……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我一生之中设计了70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范围。
我17岁就到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成绩优秀,所以年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31岁的时候我作了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离开哈佛,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去工作。因为觉得学校里自由不够,希望能学点新东西。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对我信任,眼光长远,能给我一点自由,让我自己开展工作。
当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纽约最具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一些廉价房屋的利用开发,我说服上司,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改善采光,并在楼与楼之间留出了空地作为公园。这次设计思路改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环境,当时得了个称号——人民的设计师。
正在叫好的时候,我再次作出选择,离开房地产公司出去发展,因为那里还不够自由,尤其是发展建筑构思非常困难。那时候有5人跟我做,我要退出,这5人怎么办?只好带着这5人一起走,责任非常重大。
但我很坚决,更渴望在文化建筑方面出点力,譬如美术馆之类,而非纯粹的商业运作。
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非常不满,说我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人不分昼夜表达不满,翻译都吓倒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而且卢浮宫举世闻名。不过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建之后参观人数比之前翻了一倍,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那天记者采访我,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
70年代初,我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无限感慨。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不管到哪里生活,我的根还是中国的根。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我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在作品中我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反对借助过度的装饰或历史的陈词滥调,去创造出独特设计。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你问美法两国的建筑师,他们都知道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很多人对此不习惯,不接受。大凡人都喜欢守旧,觉得以前的很好,为什么要改呢?
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
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做设计。博物馆的馆址被选在偏远的山上。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使用。的确,创新并不容易,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
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为达到自己最理想的设计风格,我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争投标。起初总是有些困难,但很快就能以自己的风格和实力得到世人认可。
我一生之中设计了70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范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我的几十件作品当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我一直尽力保持活力。在纽约,人们常常看到我像青年人一样敏捷地冲过第57街,赶着回家。
去年,我86岁,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的一份认真、执著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50年以后、年以后……
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建筑作品年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美国阿特兰大
年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美国丹佛
年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美国明尼奥拉
年丹佛市希尔顿饭店美国丹佛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中国台中
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
年海港大楼美国波士顿
年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4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特区
7年汉考克大厦美国波士顿
8年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美国印第安纳
年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
年摩根大楼美国休斯敦
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年中银大厦中国香港
5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美国波士顿
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
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德国柏林
5年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中国北京
6年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8年摇滚音乐名人堂美国克利夫兰
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苏州
年中国驻美大使馆美国华盛顿特区
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
获奖记录及学术荣誉
7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获奖)
3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获奖)
4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获奖)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获奖)
8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获奖)
5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获奖)
0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获奖)
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获奖)
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获奖)
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获奖)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获奖)
一代建筑大师,一路走好!
文章来源:光明网综合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社、央视新闻等
声明:“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xs/2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