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开疆拓土港口人的现代物流梦

发布时间:2021/9/6 14:59:51   点击数:
港口人的现代物流梦——山东港口现代物流事业的创新突破之路

物流梦,强港梦。山东港口人始终怀着一个现代物流梦,就是不断探索拉长物流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突破之路,以现代物流的破局实现港口经营模式、功能布局的变革和飞跃。希望的种子一旦种下,在辛勤“园丁”的悉心培育下,必然会生根发芽、破土新生,展现出蓬勃生机,并最终结出累累果实。

战略转型: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时间回溯到年。以青岛港为代表的港口物流虽然起步较早,但物流各业务单元之间缺乏有效串联,对港口装卸主业的反哺作用和拉动效应没有显现。而那时,上海港、宁波港、天津港已纷纷成立专业物流板块公司,整合建设各货种转运体系,并大力拓展内陆腹地市场,对物流链条的掌控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年10月中旬,青岛港派出考察团队专赴宁波港考察学习。这次考察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港口现代物流要有所作为,必须开启一场从思维到模式的全新变革。物流业务人员借鉴宁波港经验,结合青岛港实际,加紧研究制定了《青岛港集装箱物流体系建设方案》。自此,以青港物流为代表的山东港口现代物流事业,吹响了从传统码头运营商向现代综合物流供应商转型的号角。

在年之前,青岛口岸物流市场已经形成相对稳固的操作模式和利益格局,港口要推动改革并参与现代物流市场竞争,面临重重困难。在推动班轮船代、结算流程再造等业务起步之时,短时间内就有厂家、船公司、船货代等上千家客户纷纷打来电话,有进行咨询的,有表示担忧的,也有提意见建议的。不管面对什么情况,物流板块都坚信:只要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只要是保护广大进出口企业的利益,只要是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港口就要理直气壮、义无反顾地干下去。

万事开头难。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消除客户顾虑,物流板块的干部职工充分发扬“狼性团队”精神,锁定目标,攻坚克难。领导同志带领业务人员白天跑船公司和进出口企业,晚上研究对策,寻找突破口;客服人员耐心细致做好与客户的沟通,一个月的时间里接听并答复热线超过人次,妥善做好信息和客户建议收集,承诺24小时为客户解决困难;信息化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数据传输和系统优化,保证了全新的操作系统和收费模式如期上线。物流板块最终用真诚和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支持,各项业务如期启动。

一朝破题天地宽。依靠为客户服务的初心和诚意,物流板块一步一个脚印,引领了一场不可逆转的行业创新变革。曾经表示担忧的行业对手,纷纷变成了共赢伙伴;曾经存有顾虑的进出口企业,陆续成为了忠诚客户。如今,物流板块已开展了60多项具体业务,海铁联运箱量位居全国第一,自主创新打造了中国沿海港口第一个集装箱集疏运平台、第一家网上结算中心和第一大危险品堆场;整合组建了青岛口岸最大的集装箱场站,拥有青岛口岸最大的仓库群和冷库群。更难能可贵的是,物流板块积极响应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号召,坚持崇高站位,通过推出集装箱进出口全程物流“阳光价格”清单等措施,以实际行动主导和规范了口岸物流发展。正像《人民日报》主任记者刘志强在报道中指出的那样,青港物流诞生与成长背后,蕴含着港口战略转型的新思路。

服务承诺:从“出海难”到“陆海联”

“不靠海”“出海难”历来是困扰内陆地区进出口企业发展的“痛点”。为内陆地区解决发展“痛点”,一直是山东港口秉承的担当与使命。在港口现代物流版图上,内陆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港口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元素。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的赋能,实施“腹地战略”,加快内陆港及海铁联运发展,成为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最重要的任务。

年启动内陆港建设的时候,港口响亮地提出,要把“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的“家门口”,用班列将海与陆联结起来,为腹地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当时的物流板块,虽然运行过多年的“五定班列”,但是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内陆港,并没有成型、可借鉴的业务模式,也没有成熟、专业的业务系统,而且物流通道的打通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需要路局、海关、船公司、相关企业的协作,还需要客户转变意识和积极配合,这都决定了要把港口的功能“复制”到内陆地区并非易事。

◎泰山内陆港-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集装箱测试班列开行

港口陆向发展不能等,也等不起。物流板块内陆港业务人员天天在省内外奔波,天天在研究建陆港和开班列。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到内陆地区推介港口业务,实际困难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但是业务人员没有退缩,像攻阵地一样,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搞调研、出方案,耐心细致地对接当地政府、路局、海关、企业、船公司,反复测算路线、价格、时间等物流要素。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业务人员就自己创造模式。经过不厌其烦地沟通协调,在政府、海关、铁路、船公司等各方的协同配合下,物流板块成功打造了具有开创意义的“胶州模式”和“枣庄模式”,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直接加速了各地市具备海关监管场所资质及属地报关、运抵发送、箱务管理等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内陆港的“群组”由少到多,由弱变强,从鲁南到省内再到全国,一个个带有港口功能的内陆园区相继建成,一条条联通港口和内陆的直达班列相继开通。特别是年以来,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坚定不移实施“腹地战略”,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及内陆港布局,划分鲁中、鲁西北、鲁西南、鲁东及新疆、甘肃、陕西、河南8个片区,分层次、分区域搭建内陆港集群,形成了“一核多点”的内陆港发展新模式。

到年6月,山东港口已在省内外建设了16个区域内陆港,在全国34个城市开通了66条海铁联运班列路线,海铁联运箱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一市一线、一地一港、覆盖山东、面向世界”的内陆网络正加速布局。而随着“陆海通”多式联运平台在枣庄内陆港上线,利用平台化、高效化、实时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再次升级构建了“港口延伸、便捷通关、海铁联运、关港互动”的山东港口内陆港新模式。

至此,山东港口将“入海口”搬到内陆进出口企业“家门口”的承诺正在兑现,更好地服务广大内陆进出口企业、推动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陆海”引擎已强力启动。

智慧升级:从传统典范到智能先锋

码头工人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一直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汗水经济”一度是港口作业模式的真实写照。在港口物流创新转型之初,物流板块就重视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发展“智慧经济+汗水经济”,推动港口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年,物流板块信息化团队开始搭建服务口岸物流业务体系的系统平台,利用系统加快对集装箱、干散货、油品货种公路运输货源的整合,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从传统到智能,要实现这一革命性的跨越又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物流板块召集信息化人员和各相关业务人员,开启了漫长的学习、调研、探索和创新之路。他们破釜沉舟,自我加压,倒排工期,在一点点探索中,参与和见证了物流板块信息化创新蜕变的过程。

在对上千家客户进行意见建议征集、业务信息核对的基础上,他们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针对集装箱码头集疏港业务,创新建设智能调度平台,对青岛港及周边的25家场站逐家做工作,最终实现全部进驻,另外与52家车队建立合作关系,使智能调度平台直接调度集疏港车辆超过部,开创了中国沿海港口集装箱集疏运方式的先河。针对物流长途运输业务,创新搭建港口物流电商平台,两年间完成注册企业家,用户17万人,上线车辆10万辆,月调度20万车次。为推进青岛港物流生态圈升级,创新打造“云港通”平台,整合货主、货代、车队、司机等物流资源,依托信息支撑,实现全程物流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快港口物流各要素配套发展,持续为广大客户提供信息化升级带来的便利。

年12月27日,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注册成立,物流板块乘着一体化改革的东风强势再出发。在全新的发展大势下,物流集团将“平台物流”和“智慧物流”战略首先提上日程,勇当智慧先锋,依托先进的数据中台技术,搭建涵盖网络货运、供应链、危化品、多式联运、客户服务“五大服务平台”的“陆海通”平台,并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冷链、整车、化工品、电商、仓储、纸浆“六大智慧物流项目”。在搭建“陆海通”平台的过程中,物流集团以问题为导向,专注解决卡车司机“找货难、结算慢”、危险品监管“管控难、响应慢”等一系列问题,在解决社会物流难点痛点问题中体现责任和担当。

◎搭建了涵盖网络货运、供应链、多式联运等“五大服务平台”的“陆海通”平台

智能升级永远在路上。今年以来,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正坚定不移落实“十位一体”发展战略,在稳定各港口传统物流业态基础上,推动物流板块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延伸布局、扩大业务规模;“五大服务平台”完成信息化系统设计、开发,具备运营基本条件;“六大智慧物流项目”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完成业务系统布局,强力启动发展。到年,“五大服务平台”要打造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先的服务平台;“六大智慧物流项目”要建成山东口岸货种集聚和分拨中心,形成辐射华北、华中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真正建设世界一流、行业领先、专业性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供应商。

陆海纵横,尽显英雄本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将牢固树立打造品牌典范、业绩典范、协同典范、形象典范的理念,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思维创新、作风务实、素质提升、严格管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不懈进取的精神,继续开疆拓土,不断创新超越,为山东港口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作出最大贡献。

撰稿

李学海生媛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qh/225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