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气候 >> 貝鈞奇體育讓我看到激情燃燒
▲投身體壇半個多世紀,年,貝鈞奇率港隊出征東京奧運會
年7月23日,延遲一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終於在疫情陰霾中開幕。在備受矚目的代表團出場環節,中國香港代表團97名運動員組成香港出征奧運史上最盛大的陣容,十分搶眼。走在這支隊伍中的,還有一個港人熟悉的身影——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團長貝鈞奇。他全程展示着招牌笑容,揮舞手中的區旗,神采奕奕,充滿信心。
在香港體育界,貝鈞奇是無人不知的名字。柔道、健美、體操、泰拳、足球、籃球等項目,他都曾經或正在擔任總會首長。自稱「體育界義工」的他,投身體壇半個多世紀,已經年過古稀卻仍在帶領着後輩們克難前行,並樂在其中。他表示:「體育事業讓我看到了生命激情的燃燒。人生也正像體育運動一樣,要努力奮鬥,堅持到底永不言棄。」
▲7月23日,第三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日本東京舉行。這是中國香港體育代表團入場,走在旗手身後手揮區旗者為貝鈞奇團長
▲7月23日,貝鈞奇和霍震霆到場為今屆奧運港隊首名出賽的划艇運動員洪詠甄打氣
▲7月25日,在東京奧運江之島帆船比賽埸地,貝鈞奇與港隊成員合影
奧運盛事為港帶來正能量
貝鈞奇表示,此番有史上最多香港運動員參與奧運盛事,可與全球精英運動員切磋技藝,藉此促進友誼,爭取自我突破和提升,並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本次東京奧運香港有46名運動員取得38個項目的參賽資格,涵蓋14項運動,創下有史以來最好成績,為香港體育發展寫下光輝的一頁。能夠有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代表團團長貝鈞奇多年來的努力和貢獻。
貝鈞奇興奮地對記者表示,此番有史上最多香港運動員參與奧運盛事,可與全球精英運動員切磋技藝,藉此促進友誼,爭取自我突破和提升,並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出征前,他如數家珍地介紹港隊陣容:本次東京奧運會香港派出97人組成的代表團,參賽項目包括游泳、田徑、羽毛球、單車(公路、場地項目)、馬術、劍擊、高爾夫球、體操、空手道、賽艇、帆船、乒乓球及三項鐵人。單車名將李慧詩早前在UCI國家盃場地單車賽(中國香港)奪得一金一銀,為東奧注入強心針,有望在場地單車爭先賽及凱林賽取得佳績,為港增光。其他參賽選手包括游泳何詩蓓、劍擊張家朗、空手道劉慕裳等多位健兒實力也相當強,都是今屆東京奧運的港隊獎牌希望。
▲7月8日,「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授旗典禮」於禮賓府舉行,出席嘉賓包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排左三)、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前排左二)、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前排右三)、東京奧運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貝鈞奇(前排右二)
在7月8日於禮賓府舉行的「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授旗典禮」上,特首林鄭月娥宣佈,今年「精英運動員嘉許計劃」將大幅調升奧運獎牌獎勵金額,其中個人金牌獎金會由以往的萬元港元增加至萬元,銀牌和銅牌的獎金分別增加至萬元和萬元;而隊際項目金牌獎金將增至萬元。貝鈞奇認為,這必將極大激勵香港運動員全力以赴,再創佳績。
▲7月17日,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中)、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團長貝鈞奇(右二)、義務副秘書長黃寶基(左二)與代表團旗手男子花劍手張家朗(右一)及羽毛球混雙選手謝影雪(左一)在機場合影
▲7月26日,香港男子花劍代表張家朗(左三)歷史性打入奧運四強,香港奧運代表團團長貝鈞奇(左二)、康文署副署長(康樂事務)李碧茜(左一)在運動員休息室向張家朗和教練道賀打氣,迎戰晚上決賽
▲7月26日晚,張家朗在男子花劍決賽中擊敗意大利選手加羅索,勇奪冠軍(視覺中國)
▲這是香港運動員在本屆奧運會上奪得的首枚金牌,也是香港回歸24年來獲得的首枚奧運金牌(視覺中國)
對特區政府首次購入奧運中國香港區的轉播權,安排在本港5家電視台免費播放奧運實況,且特別明確播放港隊項目,能讓全港市民透過電視屏幕欣賞香港運動員的表現和成就。貝鈞奇認為,政府此舉有助於促進社會共榮和市民同心,對於重回發展正軌的香港意義重大。
船王故鄉走出「全科」教師
數十年後,偶遇以前的學生,貝鈞奇笑問自己當年教過學生們什麼科目?學生說:「英文呀!」他自己聽來都嚇一跳。
貝鈞奇,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大碶(今北侖區大碶)。以寧波為核心的沿海諸縣市是很多船王的故鄉,如港人熟知的包玉剛;而另一位船王老鄉,則在多年以後,讓貝鈞奇的人生開啟了新的一頁,那就是董浩雲先生。董家祖籍浙江舟山,地理位置上與寧波並不遠。
貝鈞奇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5歲隨母移居香港,日子過得並不寬裕,但母子情深,抵擋了世間許多無奈與人心涼薄。他讀書很刻苦,以優異成績從漢華小學考入漢華中學。這所歷史悠久的愛國學校,培養了許多知名校友。如全國人大代表、大紫荊勳章獲得者葉國謙,著名攝影家吳連城,《大公報》前總編輯楊祖坤,TVB戲劇監製潘嘉德,以及後來與貝鈞奇成為好友的著名作家潘耀明(彥火)等等。
▲少年貝鈞奇與母親合影
中學畢業後,貝鈞奇就進入職場。職業生涯起步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崗位,曾任教於樹人小學。貝鈞奇回憶,他17歲就走上講台,和當時的很多同行一樣,必須身兼數門功課的教學,中文、英文、數學、體育,甚至音樂。現在談起最初呢份工,貝鈞奇對壓力和繁忙已經全然忘懷。他告訴記者,數十年後曾經偶遇當年的學生,還笑着問起他們那時候自己教過什麼科目。學生回答:「英文呀!」他聽來都嚇了一跳:「我竟然還教過學生英文?」繼而是哈哈大笑,驚訝中也有些許得意,引得聽者也忍俊不禁。
航海生涯造就堅毅品格
「每當內心深處感到孤獨或徬徨時,我便會站在船頭,夜空中總有一顆最亮的星閃耀着光,照亮我前行的路,讓我內心充滿了勇氣和力量。仰望星空,我便對自己說: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險阻,永不言棄。」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被網友譽為網絡時代「最具情懷」的辭職理由,貝鈞奇早在20歲出頭時已親身實踐。在教員崗位工作幾年後,他開始對自己人生道路有了新的思考。因為對電子通訊興趣甚濃,貝鈞奇曾利用課餘時間用心鑽研。年10月,他毅然跨出了充滿勇氣的一步——奔向最廣闊的大海。他加入董浩雲旗下的遠洋輪,成為一名航海電訊播報員,開始向世界出發。
如今,即便他自己不說,熟悉貝鈞奇的人都能看出航海對他人生的重要影響。眾所周知,海上的生活艱苦又孤寂,但貝鈞奇現在仍笑言不苦。他說,那個時候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對於一般的香港人來說,要想出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海員這個工作卻給了他環遊世界的機會。的確,短短數年間,從西雅圖到紐約,從洛杉磯到邁阿密,從倫敦、巴黎到布魯塞爾,從巴西到墨西哥,從約旦古城到象牙海岸、好望角,還有巴拿馬與蘇伊士運河,德國、美國、歐洲、中東、南非、緬甸、馬來西亞,船員生涯讓他的足跡遍佈世界,不僅親眼看到各地區不同的山水風光,領略各異的生活習俗,還可以在環遊中學識怎樣與不同的人相處,並且從中學習到很多。
▲貝鈞奇當海員時使用「六分儀」——航海必備的觀察星象及定位儀器
每當經過一段漫長的航海時光,船員們大多會趁着登岸吃喝玩樂,甚至沾染惡習。但自律的貝鈞奇卻與眾不同,看書、學習、健身從不間斷。喜歡運動的他,常常還在船上就地取材,水管便是他的槓桿,一些重物更成為他的啞鈴,他與船員們的關係很好,大家總會想盡辦法利用船上可取的材料為他做沙包、單槓等鍛鍊用品,讓他在遠離親人的茫茫大海上感受到友情的溫暖。
▲貝鈞奇當年負責輪船電訊工作
「那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貝鈞奇曾多次談到,「每當內心深處感到孤獨或徬徨時,我便會站在船頭。立於浩瀚無垠的宇宙之間,面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海,我頓覺人類是何其渺小。像自己這般微小的人物,正如宇宙萬物中的一粒沙塵,風吹草動間,可能已不復存在。大海茫茫,我是該隨波逐流,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動力,認準方向,堅持前行?」他說,每當那樣的時刻,夜空中總有一顆最亮的星在天空中閃耀,照亮他前行的路,引領他從黑暗走向光明,更讓他內心充滿勇氣和力量。他往往會眼含淚水,仰望着這顆最亮的星星,內心湧動着無盡的愛和感恩,他反覆鼓勵自己: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險阻,永不言棄!這亦成為他人生的座右銘。
▲航海生涯留影,攝於日本東京灣,背景是富士山
投身商界?成為行業翹楚
貝鈞奇參與、見證了內地的改革開放事業,為內地建造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說:「樂見內地建造裝修行業發展得如此迅速,我更為祖國的繁榮興旺由衷地感到高興。」
上世紀80年代,貝鈞奇結束了四海漂泊,回港與交往多年的中學女同學完婚,也開啟了新的職業人生。最初,他做過漁船機械銷售,並任航海無線電專科學校校長。隨着祖國改革開放,內地的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也萌生了新想法,又走出大膽的一步——創業。
當時,香港建築裝飾行業蓬勃發展,貝鈞奇看準其中機會,毅然投身建築裝飾業,於年成立亞聯工程公司。外行人入行,加上創業時年齡已不小,其中困難不言而喻。但航海歲月培養的堅毅品格,在這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切從零開始,他勤力進取,努力學習各項專業知識,於短時間內掌握了相關技術。而他的智慧和才能、誠實與厚道,也讓他的企業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讚譽和信任,業務在香港發展迅速。不久,又躋身香港第一批進入內地的工程公司,業務遍佈東北、山東、廣東等地。
▲年,貝鈞奇出席國慶70周年慶典
和許多早期北上的愛國港人一樣,他不僅給內地帶去資金和項目,也無私地輸送經驗,為內地建造業培養了一批批技術人才。如今這些人大多都成為業界的佼佼者,有的甚至成為亞聯公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他並不介意,反而笑呵呵地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我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方能繼續經營下去。」
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陽的光輝。更令貝鈞奇頗感欣慰的,是30多年來透過自己所在的行業,親眼見證了祖國的進步。「能看到內地建造裝修行業發展得如此迅速,我不僅從心底感到高興,為祖國的繁榮興旺由衷地感到高興。」
▲年,貝鈞奇獲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SBS),以表彰他多年來熱心參與社區服務,表現卓越,尤其在推動香港體育發展,以及促進社會各界福祉方面貢獻良多
「轉行」體壇?引領業界發展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也可磨練意志,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我希望通過對體育事業的支持,吸引更多人士投身體育,從而促進香港全民運動的發展。」貝鈞奇說。
事業有成,家庭幸福,3個孩子亦在各自領域成績斐然,這讓貝鈞奇有條件開啟人生第三度的「跨界」——投身體育事業。
「日子好過了,在勤奮工作的同時,便開始追尋自己熱愛的事物,比如做馬主、做足球隊的老闆等,這些都需要金錢的支撐。」實則,這也是他年少時就有的夢想。他說,早年在漢華中學讀書時,就受到一位英語補習老師的影響,愛上了打籃球及登山旅行,還加入了一支登山旅行隊,每周日去市區行山。「那時候學校也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我15歲就加入了公民體育會,參加健美班的訓練,對體育的愛好從那時就開始了。」
公民體育會(簡稱「公民會」)作為香港有名的體育社團,曾經培養了容國團這樣的優秀乒乓球選手,後來容國團回到內地,在國家乒乓球隊的培養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在中國體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而可能貝鈞奇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後,他又重返這個體育人生的起點並擔任主席。且更重要的是,投身體壇對他而言並非閑暇玩票,而是實實在在的二次創業,因此每一項工作他都親力親為。在他的帶領下,「公民會」在逆境中克服了許多困難,高舉愛國旗幟,聯繫體育界朋友,培養運動健兒,積極推動群眾體育活動,取得顯著成果,獲得祖國和香港社會人士及體育界的肯定和推崇。
▲貝鈞奇經常與球圈業界交流接觸,積極推動群眾體育活動
足球是香港體壇惟一有職業聯賽的項目,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但近年來,受到多方因素影響陷入低潮。貝鈞奇上任足總主席後,更是挑戰不斷:省港盃等多項賽事暫停、球迷賽場噓國歌遭重罰、多個俱樂部先後退出聯賽、疫情影響賽事的正常開展……但貝鈞奇始終認為,香港足球「並未悲觀至要收攤」。對於仍然堅守的球員和教練,他不斷給予鼓勵和力所能及的支持。「好希望現在的年輕人都能有自己的志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一些正面的信息和人生觀帶給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際遇,成長的背景也不同,希望他們面對逆境時,能夠充滿鬥志,懂得怎樣去應對。」
▲年7月3日,貝鈞奇履新香港足球總會主席,任期至年
如今,在足總董事局的支持下,港超聯賽得以繼續舉辦。香港職業足球員協會還於7月與足總合辦了「全民足球挑戰賽」,除讓觀眾在疫情期間享受全民足球之外,亦希望藉此活動讓各界關注香港足球業界,為因疫情而受影響的足球員籌款,從而帶動及促進足球業發展。展望未來,貝鈞奇認為,在足球領域加強與內地的交流,甚至引入內地資本和人才,也有望為香港足球紓困解壓。
▲年,貝鈞奇與港隊將士慶祝香港隊獲得「第四十屆省港盃足球賽」冠軍
足球之外,貝鈞奇還先後資助了香港眾多體育賽事,並應邀擔任多個協會的領導職務:中國香港健美總會會長、中國香港體操總會榮譽會長、香港泰拳理事會榮譽會長、中國香港柔道總會會長、香港體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以及香港體育記者協會副會長、香港籃球總會副會長、中國香港單車總會副會長。年,港體協暨奧委會舉行第六十三屆周年大會,貝鈞奇當選副會長。由此,他也見證了香港和中國內地體壇的諸多輝煌時刻。
▲年,公民足球隊勇奪香港足球總會主辦的「-年度香港高級組銀牌」錦標,舉行勝利巴士巡遊
年,貝鈞奇以中國香港健美總會領隊身份,帶領香港健美隊出戰在多哈舉行的亞運會,並為香港勇奪首枚健美金牌。最令他難忘的,是年以廣東省體操隊及柔道隊名譽領隊身份參戰全運會,當年的廣東省體操隊歷史性地勇奪5面體操金牌,而柔道隊年僅18歲的冼東妹勇奪一面銅牌。還有在雅加達亞運會上拿到跳馬金牌的石偉雄,是香港體操史上首位連續兩屆在同一項目中奪得金牌的運動員。「看到他們如今取得的成績,我非常開心,為他們自豪。」貝鈞奇講起這些就抑制不住內心的驕傲。
▲香港職業足球員協會與香港足球總會合辦的「全民足球挑戰賽」,於7月17日至18日舉行
熟悉貝鈞奇的人亦都知道,他對於體育不僅僅是熱愛,更重要的是想要將團結協作、拚搏向上的體育精神發揚光大:「體育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也可磨練意志,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是非常有益的活動。我希望通過對體育事業的支持,吸引更多人士投身體育,從而促進香港全民運動的發展。」或許也正是受到這樣的精神感染,已過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奮戰在一線,且愈戰愈勇。
▲年夏天,貝鈞奇率領香港青少年體育交流團訪問上海
心繫後輩?推動青少年交流
近年來,貝鈞奇把更多精力投向了青少年體育交流。在疫情之前,貝鈞奇每年都會率領香港青少年體育交流團到內地參訪。
近年來,貝鈞奇把更多精力投向了青少年體育交流。
年夏天,他率領百餘人組成的香港青少年體育交流團訪問南京和上海,特別選取了7個運動項目的青少年運動員,包括他母校漢華中學的籃球隊、基督教金巴侖長老會耀道中學的足球隊、天主教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柔道隊,還有來自多所學校的輪滑、田徑、乒乓球、跳繩運動員。代表團成員講着不同的母語,來自不同民族,大家因為對體育的熱愛走到一起。在訪問期間,孩子們不僅有機會與內地專業團隊進行友誼賽,同奧運冠軍面對面交流,也參觀考察了諸多城市風景,收穫頗豐。
年,貝鈞奇又帶領香港青少年體育交流團到北京和內蒙古進行8天訪問交流;年,帶領香港青少年體育交流團到浙江寧波訪問交流。
貝鈞奇認為,體育運動所體現出來的頑強拚搏、尊重對手、盡自己所能、永不言敗的精神,對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香港青少年確實應該多到內地走走看看,只有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對國家才能有正確認識。深入的交流,也能推動香港與內地的青少年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意識到大家同為中華兒女的情愫。「畢竟樂於參與體育的青年人較多,所以同類活動往往能吸引大家參與,從而實現交流的目的。」
跨界融合?亦是文化推手
除了體育,文化是貝鈞奇投入支持最多的另一領域。對他來說,支持文化事業,不僅出於他一直以來對文學的鍾情,更出於朋友之間那份看重與珍惜。
見過貝鈞奇名片的人,除了會被上面密密麻麻的頭銜震撼,也常常會對其中的幾個職務產生好奇: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紅荔書畫會名譽會長……體育與文學,這樣的跨界融合,恐怕除了他很少有人能做到。
貝鈞奇的文學造詣,圈中有口皆碑。早在做海員的時候,他就將旅途上豐富的見聞,化為寫作素材。年初,應同學陳浩泉及好友張初邀請,他先後在《香港商報》《晶報》上推出專欄,幾乎每日一篇,記錄航海生活和異國文化。談到這段經歷,他更是滔滔不絕。
稿約推動貝鈞奇每到一處就去蒐集素材,堅持每天寫作也鍛鍊了他的意志力。那時候,還沒有傳真機,發電報一個字一美元,實在太貴。因此,他往往是一次性將寫好的二三十篇稿件一起郵寄出去,而郵寄途中,丟失信件的事情又時有發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船泊在埃及碼頭時,突然被告知稿件在中途丟失,這可是件很麻煩的事。不過好在以前寄回的稿子還可以續上,但我就要將丟失的稿件補上,現在想來,當時的確不容易。」
為了提高寫作水平、不負讀者,貝鈞奇還養成了堅持閱讀的好習慣。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篇篇充滿激情又有文學內涵的專欄稿件,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出版社也看到了商機,年起,他的專欄先後結集出版,《航海散記》《人在旅途——海員看世界》兩本書一經問世就廣受好評,也為他敲開了通往文學世界的大門。
▲年,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貝鈞奇出席作家聯會活動。貝鈞奇的文學造詣,圈中有口皆碑
事業有成後,除了體育界,文化界也是他投入最多的領域。當年香港作聯苦於沒有辦公地點,四方籌集資金準備購置會所時,貝鈞奇一個人便捐了幾十萬元,幫助作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永久會所,讓香港作家有了自己的家,至今被文壇銘記。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在港成立後,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廣邀海內外華人作家齊聚香江,他又出錢出力,協助大會成功舉辦。貝鈞奇笑言,對於文學的熱愛也推動他與文壇諸友惺惺相惜。
「支持香港作聯大約是從年開始的。因一直以來的文學情結,經朋友羅朗介紹,與作聯會長潘耀明相約見面,竟因此發現彼此原來是中學校友。得知耀明兄多年來為香港文學事業奔忙,可以說功不可沒,但卻也是步步艱難啊!」二人近50年未見,少年時相別,此刻卻因文學再次相逢,心中自是悲欣交集。對於香港作聯義無反顧的支持,不僅出於他一直以來對文學的鍾情,更出於朋友之間那份看重與珍惜。
在貝鈞奇的隨筆集序言裏,潘耀明的評論精準而有深度,欣賞之情亦躍然紙上:以上的文字很樸素,疏快流動,也十分引人入勝。中國古代詩歌崇尚質樸的「直致」風格,即「氣過其文,雕潤很少」,意喻文章以氣韻取勝,不重敷彩雕飾,我手寫我心,自然流沛,如移用於貝鈞奇兄的遊記,也很貼切。貝鈞奇的中學同學,加拿大華文作家聯會會長陳浩泉則在編後記中強調他是一個重情的人。這一個情字,包括友情、愛情、親情,以致對社會人群的關懷、博愛之情。
激情燃燒?繼續奮發向前
貝鈞奇說:「體育事業讓我看到了生命激情的燃燒。人生也正像體育運動一樣,要努力奮鬥,堅持到底永不言棄。如今的我,依然要繼續奮發向前。」
疫情陰影未散,貝鈞奇義無反顧率隊進軍東京。對此,他並不覺得累,還笑着說自己「10年都沒有放過大假了。」言談中,毫無怨言更頗以為樂。
實際上,若不是疫情的關係,貝鈞奇牽掛着要去推動的工作還有很多。他曾擔任四川省政協委員,積極參政議政,為四川旅遊業的改善與推廣獻策獻力,為推動香港與四川兩地的文化交流貢獻力量。同時,他對與自己鄉音相近的長三角地區也情有獨鍾,特別是同在打造國際賽事之都的上海,他還擔任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多次率團考察長三角地區。
在此次離港赴日前夕,滬港文化交流協會的一眾好友,特別為貝鈞奇設宴壯行。協會會長姚榮銓對於多年前貝鈞奇考察上海時的情形記憶猶新。當時,訪問團一行受到時任上海市體育局局長黃永平、市體育總會秘書處主任楊國浩、市足球協會秘書長沈雷等的熱情接待,雙方還就加強滬港體育交流,特別是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合作達成廣泛共識。之後還考察了上海奉賢區的碧海金沙沙灘,面對當地難得一見的白沙灘,貝鈞奇還萌生了為上海引進多項沙灘運動賽事的想法。姚榮銓說,此前很多人只知道沙灘排球,實則沙灘運動項目很多,包括水球、手球、足毽、健美等等,甚至可以參照國際上的健美嘉年華,不只專業運動員參與,普通觀眾也可參與。當時,上海有關方面就對貝鈞奇提出的想法很感興趣,並囑滬港文化交流協會作進一步詳細調研。「待到疫情結束,我們一定協助貝會長繼續推動這一盛事。」
隨着《國歌條例草案》《國安法》等法律在港落地,香港安定了,賽場淨化了,貝鈞奇對香港體育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他說:「體育事業讓我看到了生命激情的燃燒。人生也正像體育運動一樣,要努力奮鬥,堅持到底永不言棄。如今我雖年已70,依然要繼續奮發向前。」
▲年7月,滬港文化交流協會為貝鈞奇出征東京奧運壯行。左起:汪長禹、馬逢國、蘇樹輝、貝鈞奇、姚榮銓、潘耀明
從我們在維港內外為你捕捉劇變中國全景圖背後的微表情
或許陌生卻不失真·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