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气候 >> 南阳与襄阳,哪个才是诸葛躬耕地
如今,说起诸葛躬耕地,襄阳人总是表现得很自信:“诸葛亮是我们这儿的,来襄阳旅游的话,一定要去诸葛亮的茅庐看看。”
南阳人则越来越倾向于自我怀疑:“诸葛亮到底在哪儿,说不清,反正现在襄阳比南阳强,襄阳那个诸葛亮景区可比南阳的大多了。”
年1月,襄阳古隆中升级为5A级景区,南阳卧龙岗却还是4A级。南阳政府不甘示弱,也开始在卧龙岗大兴土木,紧赶慢赶,强行在十一前完工,结果连景区大门上“卧龙岗”三个字都是打印了贴上去的。
其实这种扩建意义不大,南阳卧龙岗是一个小岗,襄阳古隆中是一座大山,前者再怎么扩建也不可能大过后者。何况,到底哪里才是正牌的诸葛茅庐,并不是根据景区大小来判断的。南阳人要想让卧龙岗看起来高大上一点儿,还不如把景区里那一屋子哈哈镜撤掉,诸葛亮的人设明明严肃又悲情,你放这么多哈哈镜是几个意思?
历史上,南阳与襄阳关于诸葛亮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重要的事件节点也有好几个——
第一,“对联门”。清道光年间,湖北人顾嘉蘅就任南阳知府,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夺诸葛亮,顾知府急中生智,写下一副和稀泥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第二,“邮票门”。年,《三国演义》“三顾茅庐”邮票准备发行,襄阳和南阳分别要求在自己的地盘上举行发行仪式,并展开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最终,年,“三顾茅庐”邮票发行仪式在两地同时举办。
第三,“会议门”。从这一局开始,襄阳渐渐占据主动。-年,襄阳先后在武汉、北京、上海、成都组织了四次“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会上,唐长孺、何兹全、谭其骧、缪钺等权威专家一致得出诸葛亮就在襄阳的结论。之后,谭其骧的论证还被刻成石碑,树立在古隆中武侯祠门口。南阳方面见势不妙,也于年在郑州举办了一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但影响力远不如襄阳。年,襄阳再次于北京举办“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由何兹全等专家重申“襄阳说”。同年,南阳也在郑州组织了一场同名会议,继续论证“南阳说”。
第四,“教科书门”。年,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曾将《隆中对》删去,襄阳方面认为,这是本地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损失。年,襄阳召开“《隆中对》应重新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会,并派专人游说有关部门,终于如愿以偿。年,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重新收录《隆中对》,注释称:“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又收录《出师表》,注释称:“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此举引发南阳方面强烈不满,万人签名以示抗议。
第五,“广告门”。年,央视播出一则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南阳人再次抗议。于是央视将广告词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第六,“电视剧门”。年,《新三国》播出,台词称“诸葛亮居于襄阳隆中卧龙岗”,再次引起南阳人的愤怒。5月29日,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抗议《新三国》,还有人抬出无辜的电视机,当场砸毁。
第七,“改名门”。年底,襄阳正式由“襄樊”更名为“襄阳”。南阳一些学者认为,祭出“襄阳”古地名,增加文化含量,将使襄阳在诸葛亮争夺战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
我很好奇,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全国学术界能被襄阳指挥得团团转?这背后的事情,大概不简单吧,或许采用了和“教科书门”类似的操作。总之,自从襄阳拿到专家的权威结论,南阳便愈发陷入被动,只有抗议的份儿。抗议到后来,有些人自己也开始动摇了——既然专家、教材和央视都表态了,5A级景区也评了,是不是说明诸葛躬耕地确实在襄阳?
南阳一辆出租车上,司机就问了我上面这个问题。
我说:“在南阳。”
他如释重负:“还是在南阳啊,应该还是在南阳。”
我说“在南阳”,并不是为了讨司机欢心,也不是同情南阳人,我只是说出了我所理解的事实。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倪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