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北非风情之旅摩洛哥下篇

发布时间:2021/6/1 19:53:40   点击数:
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11920.html

在摩洛哥四大皇城中,菲斯无疑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有“非洲的雅典”之称。菲斯也是摩洛哥人引以为傲的城市。

年菲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菲斯古城亦被美国一家著名的旅游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夫妇说:“摩洛哥的菲斯,是令所有的旅人欣喜的地方,因为整个城市是一个活着的天方夜谭。”

菲斯也是当今世存不多再现阿拉伯鼎盛时期的城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非的商贸中心。往东,富庶东方的物产由中东不断运来;往南,驼铃声中阿拉伯商队跨越撒哈拉进入非洲;往北,将货物运至丹吉尔,扬帆出航运往欧洲。

▼今晚夜宿菲斯豪华民宅,地面全为马赛克铺就。

下图中身穿蓝衣者是主人雇的佣人,看来王国的等级制还留存着,也是他帮我们拖拉行李接我们进家门的。他告诉我们,司机也想蹭一晚住宿,他没有同意。我想应该主家老板有过交代的,所以他也不能私做主张。

▼朴实随和的主家佣人

▼佣人特别好,满脸笑容,薄荷茶先沏起来。

▼香喷喷的薄荷茶招待我们,真有到家的感觉。

▼厅堂一隅,楼梯地面和门楣窗沿全是马赛克装饰。

▼厅堂

▼看看这门楣上的马赛克装饰,左边盆栽的仙人柱可不是假的。

▼庭院绿意盎然

▼左二这位就是主人,这幢房子是祖上留给他的家产

看看房间布局和设施,这可是地道的摩洛哥民宅,只是这家是土豪哦。

▼庭院大立柱气派

依他家的富有,完全不需赚这点接待我们的小钱,也许他仅仅是为家中有客自远方来,增添点气氛吧。

▼天井里的马赛克喷池

▼背影为厨娘

▼楼上还有露台

▼庭院中间的半露台上▼我们住的房间外面的大平台

▼漂亮的马赛克桌面

▼洗手间装饰颇具摩洛哥风格

▼素雅的马赛克地面

▼在阁楼上俯瞰全城▼所见之处都是一片保留完好的古城,这也是价值所在。

▼主人招待的丰盛摩洛哥早餐

▼惜别民居

今天去皮革坊,菲斯皮革染坊坐落在菲斯老城的一个狭长的巷子里,染坊的工作场地不能进去,参观者只能在染坊旁边的住宅区或阳台上往下观看工人劳作。

▼途经一个集贸市场

看看这些小巷里用中文书写的招揽生意小广告,就知道中国人在摩洛哥出现的频率,中国同胞的商业嗅觉高哦。

▼中文广告都已经做到菲斯的小街小巷▼熙来攘往的人群里不乏亚洲人身影

▼休闲的当地人

菲斯古城号称有世界最大的步行街,狭窄、曲折的小巷据说有多条,还有挤满商铺的集市和不时听到的清真寺的祈祷声。

菲斯是摩洛哥第二大城市,目前还在不断地修建恢复中。由于古城小巷非常狭窄,不能通车,一般都是用驴或小拖车来做交通工具。

▼狭窄却不失繁华的的小巷

在菲斯很容易走迷路,因为整个古城杂乱无章的羊肠小道很多,或许也正因为这样,菲斯也被称之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吧。

▼穿过一个窄巷,似乎不到2米。

▼小巷深处

▼游客直奔当地著名的皮革工场,看看人流就知道皮革坊的知名度。▼进门处每人领一支香薄荷,礼仪?辟味?或二者皆有之。

著名的皮革坊近多个五颜六色的染缸依次排列,劳作的工人穿梭其间,相当壮观。据说菲斯仍保留着最传统的染制皮革的方法。摩洛哥祖先认为,鸽粪和牛尿能够有效去除动物毛发,又不会破坏皮革纹理质地,所以皮子要放进装有动物的粪便尿液及石灰水等混合的溶液浸泡软化,然后跳进缸里将皮按摩3小时左右,让皮质变得柔软容易上色,再进行染色。各种溶液与当地40℃高温融合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气味,用臭不可闻形容毫不为过。工匠清一色男性,拖鞋摆在石臼边缘,赤脚徒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劳作。

因为菲斯采用的是最古老的的手工染色方式,所以用的染料也是纯天然的:红色来自罂粟,蓝色来自蓼蓝,橙色是指甲花,绿色是薄荷,黄色是番红花,褐色是杉木。

尽管菲斯皮革染坊臭气熏天,但也正因它传统的染色工艺,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一睹芳容。

▼皮革工场的摩洛哥领班很健谈

▼在二楼俯瞰菲斯著名的皮革染料工场

白色池子里盛满白色鸽子粪,另一侧则是已经添加了各色染料的染缸。工匠们在染缸旁忙碌着,或赤脚站在染缸中或穿行其间,有的穿着短裤跳进硕大的染缸,不断地踩着皮革。工人们不仅在灼热的阳光下辛苦的劳作,还要忍受刺鼻的臭味。

▼揉好的皮料放置一旁

▼皮革染坊里旁边放着一排排的染缸,里面装着各种颜色的染料。

▼这种看似原始的作坊却是菲斯皮革坊的亮点

▼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和流水线,只有原始制法和纯手工操作。

▼年菲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皮革染坊立了头功。

▼破旧的菲斯古城像不像废墟

▼没有名牌光环却货真价实的手工真皮包

▼各种款式鞋子

菲斯的另一景点---布日卢蓝门,是菲斯的地标性景点之一,也是通往菲斯麦地那(老城)的入口之一。年按照摩尔风格建造,由3个对称的拱门构成,交错着美丽的花卉装饰和彩色的马赛克,放眼望去散发出蓝色的光芒。

蓝门朝外的一面贴着伊斯兰教风格的钻石蓝色花纹马赛克,朝城内的一面则贴着同样风格的绿色花纹马赛克,这两种被称为“菲斯蓝”和“伊斯兰绿”的色彩奠定了菲斯老城区的基调。

▼摩洛哥菲斯著名的布日卢蓝门

▼蓝门背面是绿色的马赛克镶嵌

▼蓝门也是旅游最好的集合点,找到蓝门就不会迷路

▼举起小手手ok

▼小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各式各样的经典马赛克装饰

从菲斯古城蓝门进来,大概米左右,到达古兰经经学院(MederssaelAttarineFes)。据说穆斯林4~7岁的孩子都需要在这里学习古兰经,7岁后到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语和西班牙语,高年级才会接触英语。所以摩洛哥孩子能掌握4~5种外语不足为奇了,这就是地缘优势。

菲斯古兰经经学院建于年至年,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大学教育之一,吸引了大批学生、学者来这里学习,还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来这里定居,成为中世纪最繁华和兴盛的伊斯兰城市。

▼有多年历史的古兰经经学院

▼经学院大门虽残破,马赛克依然光鲜。

▼菲斯老城古兰经经学院,非穆斯林参观有时间限制

距离皇城梅克内斯约30公里远的瓦卢比利斯圣城曾是罗马人在摩洛哥地区建立的唯一一座城市,也曾为整个罗马输送了大量小麦、橄榄油等农产品。

历史渊源:公元1~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彼时其雄踞地中海一带,俨然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公元前25年,罗马军队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摩洛哥,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罗马城市。公元2世纪,罗马的奴隶制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罗马帝国走向衰落,不得已放弃了这座古城。罗马人弃城后,仍有大量穆斯林人在此,直到11世纪才逐渐搬离,而真正摧毁大片建筑的,则是年震中於葡萄牙里斯本的里氏9级大地震蔓延到北非的波击。可见大自然的威力足以震慑一切。

眼前的这片北非的古罗马遗迹,其沧桑感让我立马想起了土耳其的拜加孟古城和以弗所(链接:土耳其、埃及十八天)。都是断垣残壁,都是古罗马城市遗址,不同的是以弗所建于公元前10世纪由雅典殖民者建立,瓦卢比利斯建于公元1世纪,由古罗马人所建。

年,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的剧场多威武

▼地震后重修的祭祀神庙

▼这儿曾经是民居、浴室

▼瓦卢比利斯圣城古罗马遗址---凯旋门

▼尊重历史,保护遗迹,是责任和使命。

▼站在那些廊柱和拱门之间,感受繁盛时期的奢华。

这条米长路始于凯旋门,是否当年城市的主干道,耸立两边是依然坚挺的石柱。

▼这些石柱可是当年路边生意兴隆的店铺遗迹?

▼当年的油磨坊

▼二副残存的马赛克遗迹才是真实的摩洛哥风格

▼博物馆珍藏

舍夫沙万小镇临近地中海,坐落在摩洛哥东北部海拔米里夫山脉宽阔的山谷之中。舍夫沙万西班牙语“角”的意思,柏柏尔语“山羊角”,阿拉伯语“远眺山峰”的意思。年西班牙摩尔人在这里建立了王国。

小镇上所有建筑的墙壁、台阶、门、窗都被涂成各种蓝色:深蓝、浅蓝、士林蓝,湖蓝、海蓝、天空蓝......,您想到的和没想到的蓝色此地皆有。这里的蓝色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刷出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如果真有统一标准,也许会少了很多趣味和遐想空间。行走在小镇婉如置身蓝色海洋,又恰似来到了蓝精灵王国。

舍夫沙万的房子为什么是蓝色的。原来年以前全部是传统的穆斯林绿色。一种说法是柏柏尔人夏天防止蚊虫叮咬,把房子外墙全部涂成了蓝色;另一种说法20世纪30年代一批犹太人来到舍夫沙万避难,据说用这种蓝色天然染料粉刷房屋之后,一家人就会受到上帝保佑。现流行的把房屋涂成蓝色的习俗来自犹太难民。

▼站在山坡上拍蓝色小镇舍夫沙万全貌

▼依山而建的蓝色山城---舍夫沙万

▼我们在舍夫沙万住的民宅▼吊椅彰显主人体贴

▼站在阁楼看蓝城似乎就是一处破烂▼老破旧的蓝色之城

▼麦地那旧城的魅力所在

▼左边为民居老板,网络众口一词评价:帅哥一枚。▼主人招待的早餐是不是很简单?NO!因为地道,我很喜欢。

▼我们的民居就在巷子里,出门就是老街。

▼山城多有阶梯

▼一早就打扫卫生

▼整洁素雅的小街

▼随处可见各种蓝色的门和窗

▼什么事情吸引了年轻人?

▼穿梭在小街巷

▼这么多水果一定要尝尝

▼阿拉伯人喜欢的颜色集于一身

▼这儿是人气最旺的拍摄景点

▼清爽的空气

▼清新的蓝色

▼可爱的摩洛哥小孩

这儿是舍夫沙万最著名的风情街,为避免人多拥挤,今儿起个大早拍照去。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婚纱照拍起来。

▼多姿多彩的蓝色世界。

▼多彩的花盆恰如其分的点缀在蓝色的海洋中

▼清新小资风

▼蓝艳艳

▼街头传统织布机

▼小伙子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右边是他父亲专门管织布

▼小朋友放学了

▼幽静的小巷

▼街道两边都有很多卖这种矿物质颜料商铺

▼小镇对颜色的钟爱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您应该知道上篇写的水果叫什么名了吧:仙人掌果实。

今天离开舍夫沙万,驱车去海滨城市丹吉尔,先去网上预定的酒店。

▼沿途看到农家晾挂的一串串蒜球

▼这位是城管还是指路?

▼穿过狭长的小巷才能到达我们住的酒店

▼怎么又见到了蓝色?摩洛哥人对蓝色是真爱。

▼还要上一个台阶

我们在丹吉尔下榻的“欧洲大陆continentalhotel”酒店在小坡上,对面就是浩瀚的大海。

▼酒店外貌

▼外墙的装饰非常具有摩洛哥特色

▼看看酒店的马赛克装饰

▼天井的喷池

▼彩色玻璃和马赛克的完美结合

▼自助餐厅墙壁也用漂亮的马赛克装饰真是不忍不拍哦

▼丰富的自助餐

摩洛哥人喜欢古物,越旧越体现价值。所以摩洛哥很多旧城都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酒店里成列的古物:老式收音机和这张摆柜都有年岁了吧。

▼这种老式拨号电话交换机,是不是都是镇店之宝。

▼站在酒店俯瞰---对面就是Tanja滨海湾

▼酒店周围夜景

▼“Tanja”一词查资料是柏柏尔语丹吉尔之意

▼正对着我们下榻酒店的国际Tanja滨海湾

▼宽广的滨海湾海堤

▼离开滨海湾去丹吉尔沿途所见街景---这是公交站台抑或行人小憩处

▼摩洛哥似以平房为主

离摩洛哥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大力神洞"或"非洲山洞"。洞不大,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酷似一幅非洲地图,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

▼从这而进入山洞

▼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不少

▼进入山洞

形态极似非洲地图的山洞,三个字:美极了!海水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在山洞里层次分明,将大自然的神奇体现得淋漓尽致!

▼神奇的非洲之洞

▼游客在洞中聆听讲解▼山洞观光旅游大巴不少

▼汽车驶往丹吉尔海滨

丹吉尔(Tangier)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是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人口约31万,是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距亚欧大陆仅11~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站在丹吉尔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界处

▼箭头用阿拉伯文和英文指示:左边大西洋,右边地中海。

▼对面就是西班牙

▼再来一张特写

一位摩洛哥小伙子赶着二只小毛驴在这儿为游客服务,淳朴的小伙不但会表演还会唱中文歌“我有一只小毛驴”,而且唱得相当溜。这是在异国他乡带给我们的意外惊喜,他会唱中文歌说明二个事实:1、来丹吉尔游玩的中国游客一定不少。2、他获知这首儿歌的渠道不外乎二种:有热情的中国游客告诉他用中文演唱这首儿歌,抑或他自己网上下载学会唱的。也许是二种皆有,即中国游客告之后再下载学唱。照相和表演随游客给钱,不给不强求,真是民风朴实。

有点小遗憾是没有及时录下他唱的中文小毛驴歌曲。

▼和小伙子拍个照

▼随着小伙子的中文歌“我有一只小毛驴”翩翩起舞。一只小毛驴在享受阳光。

▼惹人怜爱的小毛驴

▼小伙子非常活跃

斯帕特尔海角在非洲大陆的最西北角,耸立在海岬尖角上的斯帕特尔海角灯塔(CapSpartelLight)的四方立柱形塔身很像清真寺的宣礼塔,塔顶在夜间发出强光为来往的船只导航。灯塔的西边是大西洋,东面是地中海,能见度好时可清晰地看到两种海水之间呈现出深浅不同颜色▼这里就是非洲大陆最西北角,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依稀可见二种不同颜色的海水。▼远远观赏斯帕特尔海角灯塔▼灯塔照亮前进的方向▼看看灯塔局部放大

离开丹吉尔前往艾西拉海滨涂鸦小镇,途经沙特国王萨勒曼在摩洛哥的夏宫。

据资料,沙特国王在丹吉尔的宫殿占地74英亩(约合30万平方米),有着81年历史。这里有奢华餐厅和壮丽的海景。宫殿周围有米的围墙,另有30名摩洛哥皇家卫队成员在此守护。

据报道,沙特国王萨勒曼于年花费1亿美元,在摩洛哥丹吉尔度假一个月。随行的有余人和多辆车。

摩洛哥媒体报道称,萨勒曼此次旅行的花费占据了摩洛哥当年相关旅游收入的1.5%。▼沙特国王夏宫其中的一道门

▼隔一段就可见到安装在围墙上的摄像头,安保妥妥的。

▼供游人度假的海滨别墅

▼又遇警察盘查,摩洛哥交警很敬业。

摩洛哥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度,不仅有沙漠山川大海和历代名胜古迹,还有特色鲜明的涂鸦小镇---艾西拉。

艾西拉(Assilah)是北非的海滨小镇,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整个城是用深浅不同色调的蓝色粉刷出来的,土房子一间一间地连在一起,蓝色的围墙、蓝色的阶梯、蓝色的大门、蓝色的窄巷,朴实纯美得就像一幅画。

▼小镇当年的古堡,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依然坚固。

▼小镇外街景

▼又惹上麻烦?

▼已成历史古迹的防御塔楼和堡垒▼涂鸦小镇艾西拉的文艺范

▼很搭▼艾西拉最大的看点就是满墙的涂鸦与别致的色彩搭配▼红花、绿叶、蓝门窗,简洁的搭配却营造出无限的文艺气息。

▼红绿蓝三色巧搭的小巷幽静恬淡

▼这不是破烂,这是装饰!

▼小镇民风自由开放,小孩弹着当地乐器,曲风随意。

▼祥和

▼艾西拉不像舍夫沙万名声在外,此地游人不多,正好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据说艾西拉自年开始每年都举行壁画节,因此壁画和街头涂鸦也经常变换,这种新旧的更替保证了小镇艺术气息的延续,今年来过小镇了明年来时也许又是另一番模样。

▼年年翻新的小镇,今年的基调简结、素雅。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拉巴特有公元年创办的卡拉威英大学和年创建的古物博物馆。南边的大西洋海滩细软,是夏季旅游胜地。

尽管无论在城市规模和知名度上感觉拉巴特均不及卡萨布兰卡。但是王者风范却是其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将拉巴特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的评语: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一份共享的遗产,体现了拉巴特作为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的对话。

拉巴特王宫是现在国王办公及会见外国首脑的场所,始建于年,占地约2平方公里,由高大的乳白色墙体包围起来,具有鲜明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王宫内有专门供王室成员礼拜的清真寺,正门前的广场是国王接见外宾时的场所,广场常年鲜花盛开,巨大喷泉立于中央,卫兵们每天定时巡逻,游客可以在广场游览拍照,不得进入王宫内部。

▼拉巴特王宫大门似乎看不出那么气派

▼王宫门前的古炮

▼宽广的王宫内大广场

▼王宫内的大马路和两旁修剪的绿植

▼宫内专门供王室成员礼拜的清真寺

▼王宫内的大喷泉

▼宽广的草坪

▼草坪里栖息着成群的仙鹤

▼巧遇各国年轻人来王宫游玩

今天我们去了哈桑塔和国王穆罕默德五世的寝陵,是阿尔默哈德王朝于公元年所建,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洛哥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

清真寺的后面为穆罕穆德五世寝陵,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年。其墓年开始修建,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并建有陈列馆。周围建有清真寺、讲经台等。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

▼入口处的皇家骑兵,身穿鲜艷的军服,是游客争相拍照的目标。

▼卫兵不拒绝合影

▼寝陵入口处

▼摩洛哥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寝陵

▼寝陵

▼是不是讲经台?

▼陵墓穹顶

▼守候陵墓的卫兵一定将这份工作看得很神圣

▼陵墓四周都是马赛克装饰

▼穆罕穆德五世陵墓

哈桑塔位于摩洛哥首都市中心,始建于公元年的阿尔默哈德王朝,是哈桑清真寺的宣礼塔,当初国王本想将哈桑清真寺建成北非最大的清真寺,让所有的穆斯林在此做祷告,无奈因缺乏经费和地震频发,工程被迫中断,只砌成占地16平方米,高44米的高塔。

哈桑塔四周雕刻图案各异,极具摩洛哥传统艺术特色,是拉巴特著名的古迹。

▼哈桑塔入口

▼年里斯本大地震中,未建成的清真寺被毁损,而这座哈桑宣礼塔纹丝不动,依然屹立。

▼耸立于哈桑塔寺正面的根半截石柱威严挺拔

▼当地人

拉巴特布雷格雷河口,大西洋岸边雄伟的乌达亚堡是海角上的军事要塞,虽然主殿已不复存在,但城门和瞭望岗楼依然屹立如故,蓝白相间的街道、民居还住着西班牙、希腊和犹太人的后裔。因时间原因,我们没有进入城堡,有点小遗憾。

▼乌达亚堡小镇街景

▼路边摊的大甜甜圈

▼又有一点涂鸦小镇的感觉

▼蓝白相间的民居

▼乌达亚堡濒临大西洋

▼观海景听涛声

▼游客在古堡

▼瞭望岗楼

▼参观乌达亚堡的游客不少

▼今天回到卡萨布兰卡的民居---阁楼上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王国的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

哈桑二世清真寺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米,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哈桑二世清真寺1/3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分列第一、二。

▼哈桑二世清真寺被看成摩洛哥的象征

▼世上唯一一座海上清真寺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这是露天广场。

▼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的大广场

▼广场上无处不在的马赛克图案

▼这些巨型的雕花外墙,每一面都是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看到马赛克图案就无法飘过

▼这些精致的几何图案把伊斯兰建筑里最钟情的蓝、绿、黄、红、金等颜色运用到了极致。▼马赛克中的几何美学▼点圆角结合的典范▼镂空的马赛克镶嵌

清真寺做礼拜一定要在外边小净,所以水池设置很重要,沐浴喷泉上也镶嵌着伊斯兰颜色的精美图案。

▼三个不起眼的喷头被马赛克装扮得如此惊艳

▼马赛克镶嵌艺术堪称摩洛哥一绝

▼供游人小憩的地方也不忘用大理石装饰点缀

▼拍拍拍,尽情地拍,不能舍弃的是美丽风情。

▼几位年轻人也流连于此

▼将快乐和色彩留下。

跟着参观队伍进入主体大殿,主体大殿的正门重35吨,平时开闭不用钥匙,而是用一组密码控制。如果没有密码,这门是无法撬开的。主体大殿在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屋顶由25扇钛合金铸造的自动门构成,可以遥控开启闭合。钛合金用料还可以抵抗海水的腐蚀。

▼清真寺到点开门

▼庄严肃穆的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

▼主体大殿里面虽然灯光不太明亮,但无损清真寺内部的精致与奢华。

▼每位进入主殿的游客都不自主地放慢脚步,环顾四周慢慢欣赏。

▼没有不允许拍照,不知为何?

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这些建筑上的现代化细节突显哈桑二世清真寺在摩洛哥至高无上的地位。

▼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

光从外面透进主体大殿,让大殿的门成为美丽的剪影,友友们,这个拍摄不能错过。

▼恰似剪纸的逆光效果

▼雕梁画栋的感觉有木有

▼穹顶的结构一般都是清真寺内饰里最考究的部分,哈桑二世清真寺也不例外。

▼穹顶周围的雕刻装饰都是那么精细

▼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打开后可见到天空。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

哈桑二世清真寺内的地下二层是祷告前的净身场所,里面有很多水池。据说,伊斯兰教徒必须在这里洗净之后,才可以赤脚入内做礼拜。做礼拜时需一字排开,跪拜俯伏,以额触地。池内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其中一个超大的水池据说是为女神洗浴准备的,游客去问工作人员“女神来过吗?”答案永远是两个字:“明年”。

▼中间超大的水池

▼净身水池不少

▼哈桑二世清真寺夜景

随行的司机告诉我们如果不去哈桑二世清真寺,等于没到摩洛哥。不管司机的话是否有过实之嫌,但是将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古典文化精髓和时尚的现代技艺技巧元素揉合,美轮美奂地体现在整个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哈桑二世清真寺确实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据资料:

1、哈桑二世清真寺占地面积9公顷,有1/3面积建在海上,历时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可容纳10万人同时祈祷。

2、摩洛哥已故国王哈桑二世在位30余年,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摩洛哥在他的带领下国泰民安,因此哈桑二世深受摩洛哥民众爱戴。修建清真寺得到摩洛哥民众举国捐赠,筹措的5亿多美元,其中3/5来自国内外捐款,剩余的2/5由政府出资。

3、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能工巧匠(工匠绝大部分来自著名的工匠之城菲斯)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

4、年8月30日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启用,国王“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的愿望现实了,从此卡萨布兰卡有了一座世界性的地标。这座耗资巨大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毋容置疑已经成为摩洛哥当代艺术的杰出典范。小贴士

1、忠于读者和景点,呈现的是原汁原味未经加工的片片。

2、目前知道去摩洛哥的亚洲转机航线有三条:卡塔尔、阿联酋和土耳其航空,三条航线都不错,个人选择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卡塔尔航空(“卡塔尔之行”游记酝酿中)。多哈国内航线有:上海、北京、杭州、重庆、成都、广州和香港。

3、摩洛哥的官方语言除阿拉伯语外,还有其他地方语言,如:法语和西班牙语。会英语的摩洛哥市民也不在少数,因此会英语沟通比较方便。

4、跟团游、自助游、自驾游各有特色,我们选择自助游,去卡萨布兰卡后包车,在路上巧遇一家上海人也和我们一样选择包车。

5、民居和酒店各有特色,体验最重要。

6、摩洛哥很注重家园的保护,现时的摩洛哥旅游还没有进入白热化,因此原生态的、自然的、未经打磨的景点很多,民风朴实。

7、摩洛哥免签是最大的便利和优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从电影卡萨布兰卡,知道了摩洛哥,从三毛知道了撒哈拉大沙漠,11天的行程让我们穿行大半个摩洛哥国度,饱览摩洛哥迷人风光。小镇、海滩、沙漠都留下了我们的印记和激情。

最后附上世界名曲“卡萨布兰卡”结束我的摩洛哥之行,其中一首是萨克斯演奏曲,希望大家喜欢!

南陵清

点赞、转发、支持,人间三大真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ms/2126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