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美食 >> 学术声音徐桐历史文化廊道米仓道巴中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米仓道(巴中段)遗产认知框架分析
徐桐
男/博士/北京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保护与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下,古道等遗产线路类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能完全对接国际文化线路的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保护视野面临无法衔接的困境。以国际文化线路“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的分析视野,将具有申遗背景同时需要对接文物保护工作的米仓道(巴中段)作为对象,通过梳理其时空范畴和价值认知,分别辨析作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交通遗产构成框架,以及对接申遗工作的文化线路衍生遗产要素。基于此,遗产线路衔接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文化线路”申遗保护要求的工作框架得以厘清,可为国内面临类似研究需求的文化线路类遗产提供借鉴。关键词:遗产保护;文化线路;遗产认知框架;米仓道0?引言
年6月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经历了10余年的概念普及、专题研究和保护实践等探索后,大尺度线性遗产使用“文化线路”进行申遗的工作,已经在中国遗产保护领域产生了丰硕成果,促进了国家文物局、国内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一遗产主题上的积极研究和探索,提升了诸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蜀道”“茶马古道”“南粤古道”“滇缅公路”等具体遗产线路的申遗和保护研究工作。1?作为特定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
在遗产保护实践中,以“人类迁徙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遗产线路研究早已开展,如丝绸之路、奴隶贸易之路、欧洲关于“遗产线路”保护等。年,“圣地亚哥·康波斯特拉朝圣线路”的西班牙部分以文化交流的主题列入世界遗产。以此为契机,年,在马德里召开的“将线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专家会议正式提出“遗产线路”概念,其中核心观点在于阐明文化线路“强调国家间或地区间交流和对话”“遗产线路的文化意义源于其整体性,因此其整体价值大于其组成遗产要素的价值总合”,这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的特定类型被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广泛接受的发端。在学术研究领域,“文化线路”的概念阐释和保护推进以团体研究形式展开。年,ICOMOS下设的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进一步对文化线路的内涵予以阐释,在此次委员会会议专家报告(即《CIIC专家报告》)中提出:“文化线路必须是两点之间的实际路线(即物质路线和具体路线),这种路线已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使用。这条路线还必须导致文化的交叉融合……并且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有形和无形的可以作为见证的遗产”。年ICOMOS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宪章》指出:“文化线路概念揭示了人类迁徙和交流这一特定现象的遗产内容,这种迁徙和交流是通过促进其流动的交通线路发展起来的,并且被使用或故意用于具体和特殊的目的。”通过上述《CIIC专家报告》和《宪章》,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基本厘清了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的特定类型在保护研究上的框架:文化线路需要依托实际存在(或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有较长历史跨度和空间跨度的交通线路,这种线路包括陆地、海洋、河流、湖泊、混合类型或其他类型的路线;文化线路产生和发展以宗教、商业、政治或者其他特定目的作为多元的动力;从结果上,文化线路应当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区域或大陆之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贸易、思想、知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多维度、持续和相互的交流”,且这种交流成果应当能够通过文化线路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予以充分证明。这一明晰的研究框架拓展并规范了国际范围内文化线路申遗工作中对于遗产构成的分析视野:既应当有物质的线路,同时也需要有证明文化交叉融合的衍生遗产。下文试以米仓道(巴中段)为例,通过遗产时空范畴梳理、明确遗产价值认知,明晰其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及承载相应遗产价值的物质载体。2?驿路视角下城湖体系分布的成因蜀道是历史上连接关中盆地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陕之间,因两大文化区域的人员、物资、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道路体系,绵亘数千年(图1)。按空间划分,蜀道以汉中盆地为中转站划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地为起点,穿越秦岭抵汉水谷地的汉中,自西向东4条线路,分别为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开始,向南穿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四川盆地的成都、重庆等地,有3条线路: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米仓道是秦蜀(巴)“北四南三”道路体系中南半部分的主体,且米仓道翻越米仓山的精华部分几乎全部位于现巴中境内,是为米仓道(巴中段)(图2)。1唐代《山南剑南区交通图》
2米仓道(巴中段)所在“北四南三”蜀道体系中的空间范畴
大蜀道体系产生及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早期四川盆地文化区通过汉中同西安、洛阳等中原文化中心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员往来交流的需求。其始于先秦、兴于汉魏、盛于唐宋而衰于明清。蜀道沿线丰富的石窟及佛教造像、题刻、墓葬、古镇、关隘及题刻等见证了其作为南北文化廊道沟通川陕间文化、物资、人员交流的重要历史,其载体既包括交通线路本身,也包含沿线文化交流成果的衍生要素。3?米仓道(巴中段)的文化线路遗存
米仓道(巴中段)构成的文化廊道依托交通线路本体存在,丰富的古道物质遗存构建了巴中地区内部、巴汉间文化、物资、人员交流的空间通道。根据古道的交通功能及工程特征,米仓道(巴中段)的交通体系相关遗存可以分为交通工程设施、管理及服务设施和道路修筑及管理等相关题刻三大类,其中交通工程设施又可细分为道路本体(按类型分为石梯路、石板路、栈道、碥路等,图3),陆路交通设施(包括道路构造设施,如挡马墙、防滑礤、拴马林、哨凳、歇气台、道路两侧排水设施和古桥等),水路交通设施(包括码头、码头遗址、拴船孔、水路构造设施等,表1,图4)。3米仓道(巴中段)沿线石板路、碥道、河槽等道路工程类型
表1米仓道(巴中段)交通体系遗存构成表
4米仓道(巴中段)交通体系相关遗存总图
作为大蜀道体系下的组成部分,米仓道沟通巴汉地区,其产生及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及移民等功能。其中文化交流的成果尤为突出。米仓道(巴中段)沿线丰富的石窟、题刻、墓葬、古镇、关隘及题刻等见证了其作为蜀道主体部分,与其他北四南三的道路体系共同构成的南北文化廊道(表2),此廊道以人员交流、物资运输为原始动力,将中国古代西安、洛阳等中原文化核心区的文化传播至四川盆地,实现了米仓道(巴中段)作为文化线路促成不同文化区域间文化交叉融合的功能。
表2米仓道(巴中段)作为文化线路的基本衍生遗产要素构成表以巴中石窟为例,从初唐开始巴州就成为入蜀官宦文人停留或寓居之地,尤其是安史之乱至唐末,伴随唐皇南迁,官宦士绅及文人也随之纷纷涌入巴蜀地区,其中米仓道是重要的交通线路,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当时巴中一带经济、文化的繁荣。其兴盛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许多龛像开凿于与米仓道相连的古道旁(图5),如巴州城周边的南龛、北龛、西龛,水宁镇的水宁寺(图6),化城镇的石门寺,兴文镇的沙溪和三江乡的龙门村等,直接证明米仓道作为文化廊道的作用。
5四川国保及省保石窟及摩崖造像与蜀道关系示意图
6巴中南龛唐代摩崖造像
此外,在蜀道“北四南三”体系中,米仓道(巴中段)具有线路漫长、体量庞大、内容广泛、串联点多的鲜明特征,从汉代的汉昌县(今巴中)到南北朝的十几个安置北方移民或流民的州郡县,交通与政治中心城镇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图7)。这些州、郡、县的治所承担着交通控制支撑点兼交通中继站的功能,州县的布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米仓道是由主线和若干支线、延长线等陆路和巴江等水路串联起来的多线复合的南北向交通网络,网络结构联系着巴中境内城镇、驿站、聚落,丰富多元的城镇遗产构成是区域人员、物资、文化交流的物质见证。米仓道(巴中段)水陆交汇码头多发展成重要集镇,部分留存的古镇,如恩阳古镇、白衣古镇等,空间布局精巧优美,是川东水陆交汇码头传统村镇的代表。7巴中市域内汉至唐宋时期县治变迁
米仓道(巴中段)古道的艰险与自然景观的峻秀相结合,自古以来大量诗歌咏叹古道沿线风光秀奇,使其成为一条集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艺术走廊,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图8)。8米仓道(巴中段)关坝段自然景观
4?结论与讨论
综上,米仓道(巴中段)的遗产认知框架应基于对其文化线路的时空范畴梳理和遗产价值认知,以认定承载其价值的“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并分别对应于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文化线路视野。米仓道(巴中段)作为“蜀道”体系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和地位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尺度总结。在巴中的微观尺度上,米仓道(巴中段)承担了巴地内部交流的通道作用;在川陕间的中观尺度上,其是两地区间文化、物资、人员交流的重要廊道之一;在中外交流的宏观尺度上,米仓道(巴中段)也是古代中华文明同南亚在陆路上的物资与文化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空间尺度的文化交流决定了米仓道(巴中段)符合文化线路遗产的基本特征。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类型,米仓道(巴中段)的遗产构成包括作为交通线路功能的基本遗产要素,由丰富的石板(梯)路、栈道、碥道、桥梁、皇柏林、码头、河槽等物质遗存构成;在国内文物保护体系下,这部分遗产要素应当单独作为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综合保护。此外,在文化线路视野和申遗工作框架下,川陕间依托米仓道(巴中段)进行人员、物资和文化交流在沿线产生了大量衍生遗产要素,如石窟摩崖造像、城镇、村落、墓葬等,能够承载前述米仓道(巴中段)文化交流见证价值的核心要素应当纳入申遗范畴,借鉴丝绸之路等已经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工作框架,建立统一的保护协调机制与平台,保证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单体与作为米仓道(巴中段)文化线路遗产构成两部分价值的共同有效保护与展示。图表来源(SourcesofFiguresandTables):
图1由参考文献[10]拼合;图2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万基本地形图》作为底图绘制;图3、6、8由作者拍摄;图4基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制〈巴中市标准地图政区简图〉》(审图号:图川审()号)作为底图绘制;图5根据参考文献[11],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万基本地形图》作为底图改绘;图7作者依据参考文献[12],基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制〈巴中市标准地图政区简图〉》(审图号:图川审()号)作为底图综合绘制;表1~2由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线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专家会议报告[C/OL].马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04]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ms/2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