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风景 >> 关于供应链稳定性与航空物流系统安全性的三
此文依据笔者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国际航空平行论坛圆桌讨论阶段的发言整理而成,内容上有较大补充。
如何理解供应链的稳定性
技术快速迭代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越来越弱,其主要原因至少包含五个方面,即:(1)市场的不断细分与产品的全面个性化定制;(2)客户的及时性要求越来高,但忠诚度却越来越低;(3)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致使需求的可预测性极度降低;(4)由于离岸服务的限制,全球化致使供应链的角色越来越多,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5)供应链自身空间布局的复杂化,容易受到延误、质量问题、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断裂。
供应链是共同为终端用户和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网络。基于经济全球化与生产运行的视角,衡量供应链的稳定性,应该剔除生产制造的产业特征差异,只考虑流通视角供应链的“胜任性和可靠性”,即能否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成本配送到合适的地点(简称“4R”)的能力,前者是指运行容量与能力,后者则指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一般而言,基于相对稳定且单一市场需求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相反则呈现高动态性。但是,放大到宏观经济的层面,供应链的稳定性应该理解成广义的“抗干扰性”,即应对外部环境中各种重大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的能力,甚至包括可能的“连接中断”后的恢复能力等,这是确保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正常运转与产业链稳定的关键所在。
如何理解供应链稳定视角的航空物流系统安全性
立足供应链稳定性目标的航空物流系统安全性由低到高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
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安全层面问题,即航空运行安全与货物财产安全,前者需要从航空安全安保规制和安全检查技术方面努力,包括运输与安全检查标准,安检以及管制政策,以及新技术应用等;后者则包括针对高价值货物的犯罪活动防范,以及易腐货物的保护措施等,可能会涉及到货物运输的包装及运输时效性,运输信息流通与货物跟踪,以及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层次,是航空物流作为一个行业或产业的自身安全性问题,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包括航空物流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自主可控性,具体到服务要素,包括从航空公司到运输代理,再到基于物流管理视角讨论的3PLs和4PLs的数量、规模、服务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市场集中度等,譬如运力的供给,它的容量有多大,与本土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是否适应,就是其中典型的问题。譬如疫情期间的运力供给,在运力安排相对自由的条件下,中美航线的市场单向性由年的2.84上升到了5.19,但以承运人为标准计算的本土运力占比,年仍然不到50%,就足以说明从市场组织到运力提供方面我们的短板问题(这个数据不包括香港)。
第三层次,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简单地来说就是航空物流体系的柔性(满足需求的能力)、韧性(能够抵抗的最大风险)与弹性(中断后的恢复能力),这实际就是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问题。譬如航空物流体系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这其实衡量的是以航空运输为主干线运输方式的供应链管理水平问题,即我们的航空物流企业,能否有效参与客户的供应链管理活动,这既有航空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也有客户自身所要求的商业安全问题,譬如本土企业的海外发展,我们是否能够担负起这些“出海”企业供应链服务商的重任。从目前大型跨国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服务商的选择习惯来看,本土特征明显是个重要的参考影响因素。再如一些被视为危险品货物的产品,更需要制造业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标准或是性能稳定性,助力航空物流体系生产运行安全。当然,从本次疫情的实际情况看,在非基础设施物理损坏情况下,航空物流体系的弹性表现明显好于其它运输方式。。
如何有效提升航空物流的系统安全性
事实上,航空货运只是航空物流体系中很短的一个链条,我们需要立足于初始货源与终端客户之间连接关系这个更广泛更系统的角度来讨论,譬如东航物流在“产地直达”这个产品上的努力,实质就是建立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将所有中间环节整合起来寻找成本最优的最佳时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前端货源的采购管理和面向终端需求的销售管理(包括配送),虽然航空运输自身的安全与效率也很重要。但是,东航物流是否可以将这样的服务模式复制到其客户或行业,显然是个重大的挑战。因此,基于供应链稳定性目标提升航空物流系统安全性的发展路径设计至少需要考虑三个方向性问题,即:
第一个方向是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即如何提高服务的安全性、效率性、透明性与灵活性,譬如机场,其根本的问题应该是从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的角度完善资质建设,提高服务通道的时效性和开放性。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物流企业都一定要集成发展,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关键节点服务商。
第二个方向是资源整合问题,主要路径是战略联盟或兼并重组,其目的是要解决天地互联、多式联运的集成服务问题。目前国内航空货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应该是其中的路径之一,如果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与物流服务链完善方面做更多系统化的集成思考,那么混改之后的资源整合就是更加重要的任务。从理论上讲,衡量资源整合能力的最佳指标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掌握能力,也就是要努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货源企业的4Pls、3PLs或LLP(头部代理商)。
第三个方向是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问题,无论是系统集成,还是局部环节集成,都考验航空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需要我们所有的航空物流服务参与主体,跳出航空货运的思维局限,立足物流管理,甚至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完善自身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具成本优势的服务。
简单地说,提升航空物流体系的安全性与确保供应链稳定的能力,就是要提高航空物流体系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航空物流产业组织,优化航空物流产业结构,推动航空物流产业实施垂直融合提升与横向整合扩张战略。
最后,其实是发展要求的问题。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同样是方向。高效的数据流通与高度智能的运营能力,既可以提高航空物流体系的安全性、高效性、透明性,也可能由此带来更高的成本优势与可能的新商业机会。
邹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