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颐和学术遗产日谈颐和园与大运河的

发布时间:2021/9/23 17:10:51   点击数:

摄影:李方莹

前言6月13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和大运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首先,昆明湖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是大运河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园之初,乾隆皇帝将香山、玉泉山的水通过引水工程汇聚于昆明湖,再通过水闸、涵洞、河流等向东部输送,最终形成了香山玉泉山-昆明湖-长河-护城河-通惠河-大运河这一立体水系,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运河漕运以及园林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优质水源。其次,颐和园(清漪园)中写仿大量大运河沿线的风光。清乾隆帝沿着运河六下江南,将大运河沿线的园林美景,在园内进行了大量因地制宜的写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颐和园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摄影:陈强

第一部分:昆明湖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

昆明湖水域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为瓮山泊,也称大泊湖。瓮山泊的水源兼有地下泉水和来自玉泉山等处的泉水。《元一统志》中记述了一块金人碑记,“庚子年十二月编修赵著碑记: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澄百顷,鉴形万象,及其放乎长川,浑浩流转,莫知其涯”。从地理上考证,这处由玉泉之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即是瓮山泊,它的位置在今昆明湖迤西。

年昆明湖清淤场景

年昆明湖清淤时,在石舫以南、豳风桥以东大片区域内发现辽、金时代的文化遗存,似为一处聚落和墓葬遗迹。金大定十九年(年),金迁都北京后,在现今北海琼华岛处建造了一处四围是水的豪华离宫“大宁宫”。为把玉泉山丰沛的水源导入大宁宫,开凿了瓮山泊南通高梁河上源的引水渠道(长河的前身),瓮山泊与都城水系得以沟通。

摄影:刘欣荣

元灭金后定都北京,以金朝的大宁宫为中心,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城。为解决城中水源,特别开凿了一条专用河道金水河,将玉泉山泉水引入城中供宫廷使用。由于大都距江南极远,所需之物资均要通过漕运,在督水监郭守敬的倡导下,经过周密的地形测量,至元二十九年(年)开始了修筑白浮堰济大运河的水利工程。

郭守敬(图片来自网络)

《元史·河渠志》载:“通惠河源于白浮瓮山诸泉水,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督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河,改引浑水灌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坝闸一十处,节水以通漕运。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通惠”。

通惠河的开凿,不仅对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将瓮山泊纳入京城供水系统,使湖水可蓄可泄,可行船通航,原始的瓮山泊已然成为一个具备调节水量作用的蓄水湖泊,水面比辽金时更为广阔,人们陆续在环湖一带建置寺庙园林,瓮山泊逐渐发展成为一处风光宜人的游览胜地。

摄影:张阿玲

元代末期,白浮堰淤塞断流,瓮山泊水面一度缩小。明朝建都南京时,大运河停止漕运,白浮堰更是由于30多年无人管理而荒废。明迁都北京后,漕运重开。明成化年间,因断流的白浮堰道经皇陵,不宜再浚,遂决定改引玉泉山之泉水,通过瓮山泊以接济大运河的水源,作为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主要水源,瓮山泊在此时成为北京城市的水源枢纽。

摄影:于连祥

清乾隆时期对北京西北郊水系的整理,与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兴建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畅春、圆明等大小园林的陆续建成,京城西北郊水量的消耗与日俱增。西湖在供应宫廷用水,接济大运河漕运,灌溉附近大片田地之外,又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园林用水,水源渐呈衰竭之势,另外,明代以来西湖堤岸经常决口,对农田及地势较低的畅春园等处构成危胁。

摄影:刘欣荣

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乾隆在京城西北郊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系整理工程,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修整西山、玉泉山一带的水道和泉眼,以保障京城用水和漕运的水源畅通;二是疏浚、开拓京城最大的蓄水库西湖,使其承纳更多的水量以备应用。乾隆“西海受水地,岁久颇泥淤,疏浚命将作,内帑出余储,乘冬农务暇,受值利贫夫,蒇事未两月,居然肖具区”的御制诗句真实地记述了这一情况。乾隆十五年(公元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发布谕旨将改造后的湖泊定名为昆明湖。

摄影:姜润良

之后,清代帝后御舟以颐和园(清漪园)昆明湖为中心,西北从玉带桥可达玉泉山静明园,东南从绣漪桥直通西直门倚虹堂。长河——昆明湖——玉河一线,成为连接北京城与西郊诸名胜的皇家水上航线,将长河两岸的倚虹堂、五塔寺、豳风堂、畅观楼、紫竹院行宫、广源闸、万寿寺、麦庄桥、长春桥、广仁宫,以及颐和园、玉泉山等京西历史人文名胜串联起来。时至今日,长河仍然在发挥水运观光价值。

摄影:张继云

《万寿山清漪园示咏》

嘉庆元年

山称万寿祝慈号,园号清漪水德宜。

山水之间勤帝治,智仁以寓荷天禧。

设循己欲斯乖矣,用示后昆永慎之。

七字明心无别语,一言曰敬敢忘兹。

注:万寿山旧名瓮山,乾隆乙巳岁始考通惠河之源,即元史所载“引白浮瓮山,诸泉云者时”。因岁久淤塞,命就山前芟芜,浚隘汇玉泉、西湖之水成一区,命曰昆明湖,又设闸坝涵洞以御夏秋泛涨,且贮以济运兼资稻田灌溉,以辛未岁为慈宁六旬大庆,预于山之阳建大报恩延寿寺,因名之曰万寿山,以祝慈厘,并为之记,后于山麓点缀亭榭,统名之曰清漪园,复为文以记其事。

摄影:张国富

《凤凰墩放舟由长河进宫川路揽景杂咏》

清乾隆十九年

一篙春水漾文舟,便泛长河达帝州。

山色溪光相罨画,湖心小憩凤凰楼。

青蒲白芷欲浮波,柳态花姿即渐多。

底识明湖不相让,六桥一带远烟拖。

摄影:陈京安

《自昆明湖泛舟进宫》

清乾隆十七年

吉亥言将耕耤田,法宫返跸至斋先。

昆明一水通西直,好趁春波试放船。

开渠蓄水利农功,绣错溪田泽国同。

余事何妨随点缀,绿杨堤间杏花红。

雁桥蜗舍解逢迎,远暎西峯画障横。

恰忆去年临上巳,山阴一棹镜中行。

摄影:李方莹

《泛舟玉河至静明园三首》

清乾隆十七年

玉带长桥接玉河,雨余拍岸水增波。

静明园古林泉秀,便趁清闲一晌过。

两旁溪町夹长川,穉稻抽秧千亩全。

意寄怀新成七字,绿香云里放红船。

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

请看耕织图中趣,一例豳风镜里涵。

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部,以玉河与玉泉山相连,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主要出水口,以长河相连通。

摄影:于连祥

样式雷图中绣漪桥南侧有可以启闭的木板桥(国家图书馆藏)

档案中记载的长河沿岸各桥闸(国家图书馆藏)第二部分:颐和园(清漪园)中大量写仿大运河沿线的风光“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乾隆皇帝一生曾六次下江南,大运河是其南巡的主要路线,江南美景给这位清漪园的总设计师留下了相当美好的印象,于是正如乾隆御制诗中所描述的,在清漪园中处处都能看的大运河沿岸的园林美景。不过这种写仿不是完全照搬,乾隆形容其为“略肖其意”。我们可以穿越到清漪园之中,从帝后水陆入园的第一站绣漪桥起,一一对应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风景,细细寻味,探寻当年乾隆皇帝眼中的大运河风光。1.无锡黄埔墩——凤凰墩

黄埠墩,地处无锡古芙蓉湖中心,惠山浜出口处,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小而圆的岛屿谓之“墩”,黄埔墩面积约平方米,岛上建有寺庙,康熙把它比作水中之兰花,乾隆喻它为传说中的“蓬莱”,足见其景色之绮丽。此处是观赏惠山风景的极佳之地,每次南巡往返都要途径于此。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年的黄埠墩,王翚《康熙南巡图》

“渚墩学黄埠,上有凤凰楼”、“凤凰墩似黄埠墩”,从乾隆的御制诗中可以明确看出凤凰墩是摹仿黄埠墩建造。墩上建有一楼,名“会波楼”,楼上装有1米高的凤凰造型的镀金铜风标。若把这两个地处江南和北方的景观加以比照,黄埠墩的西面隔湖屏列着惠山、锡山及山顶的龙光塔,凤凰墩的西北面隔湖屏列着西山、玉泉山及山顶的玉峰塔,不仅岛屿的大小位置很相象,周围的环境也颇有神似之处。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凤凰墩(故宫博物院藏)

2.杭州西湖——昆明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美景始终是人们所向往的胜地,连古代帝王也不例外。乾隆南巡杭州,十分重视西湖水利和农业的关系,但饱览西湖的湖山之秀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清漪园的很多地方都模仿杭州西湖景致。

摄影:范炳远

首先是在选址上,西湖北面的孤山与一望无际的湖水交映成趣,西湖十景点缀于岸边,使整个景区极具浪漫、迷幻的色彩。清漪园选址在风光秀丽的瓮山、西湖一带,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将西湖之水向东拓展,并改名为“昆明湖”,利用掘河之土堆筑于瓮山前山东段及后溪河北岸,增加了山体的起伏和变化,并改名为“万寿山”。昆明湖碧波千顷,远借西山连绵起伏,近借玉泉塔影横云,湖光山色中水鸟出没,绿柳拂岸,菱荷飘香,呈现出一派宛若江南的绮丽风光。

摄影:陈强

其次在湖面布局上,二者均采用传统的“一池三山”布局。西湖的“三山”均处于西湖外湖,南面最大的为“小瀛洲”三潭印月,中间的为湖心亭,最北为阮公墩,三岛鼎足而立。而昆明湖的设计手法更加具有创意:通过西堤及其支堤将昆明湖分成三个水面,每个水面都有一座岛屿,分别是治景阁岛、藻鉴堂岛、南湖岛。同时又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伶和凤凰墩,将“一池三山”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湖面风光更显生动活泼,层次分明,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创作和升华。

摄影:范炳远

三是在景观细节上,杭州西湖的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景点的布局。清漪园在建造的时期也是“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如西堤吸收了苏堤的景观特质,建六桥有如苏堤六桥作为景观节点和观景点,桥的形式也仿制江南亭桥式样。西堤的走向也大致和苏堤相同,但更见妩媚的独特韵致。环湖的建筑也有很多仿杭州或其他地区的名胜,如万寿山西部的长岛小西泠源自于孤山西麓的西泠桥;佛香阁仿杭州六和塔,不仅是仿其八角形平面,更是仿其高大雄伟的气势,由于佛香阁利于山坡之上,更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临湖的睇佳榭是仿西湖西南丁家山的蕉石鸣琴。

摄影:刘欣荣

3.万寿山——镇江金山

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沿着长江江岸自西向东分别列着金山、北固山和焦山三座名山,其中大江浮玉的金山深深吸引了康乾两帝的目光。乾隆帝在年(乾隆十六年)初临金山,他在《恭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里写道:“二月之望,舟过大江,顾瞻金山,上凌太虚,下瞰洪流,为江南诸胜之最。”可见弘历见到金山之壮美时在视觉上受到的冲击。金山以绮丽著称,寺宇金碧辉煌,肩摩踵接,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无论近观远眺,总见寺而不见山,向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进山航拍图(图片来自网络)

颐和园的万寿山也借鉴了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庞大建筑群顺势层层叠落布置,沿前山中央主轴线由山脚到山顶推进,直至全园的最高点。乾隆御制诗中多次提到“焦山山包屋,金山屋包山”,结合自身特点将金山“屋包山”的布局手法贴切的融于万寿山之中,不但没有破坏山水主体,反而修饰了平淡、单调的山形,同时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气势和仙山琼阁的意境,使佛香阁建筑群成为清漪园的主景区,统领全园各个景点。

万寿山航拍图(图片来自网络)

4.南京永济寺——赅春园

清帝南巡时曾多次到访南京的名胜古迹,挥洒宸翰。幕府山下有永济寺,原名弘济寺,后因避讳皇帝名讳改名“永济寺”。永济寺临崖而建,乾隆对此欣赏有加,题有“玲珑悬峭壁”,回京后规仿于赅春园。“昔游金陵永济寺,爱彼临江之悬阁......万寿山阴绣屏张,我心写之命仿作”,从这首诗里可以感受到乾隆皇帝对永济寺和赅春园的喜爱。

《康熙南巡图》中的永济寺

赅春园位于万寿山后山西部,是皇帝读书、烹茶、抚琴、参禅、诗会、观生意等诸多园林活动的场所。园中的主要建筑皆利用万寿山后山西部的岩石沟壑,依山而建,是根据永济寺的环境特点选址。赅春园风格独特之处在于其结合地理环境建造多层台地,最大高差达15m,各层之间由连廊或台阶相连,形成丰富变化的园林空间。

赅春园复原效果图(天津大学提供)

其中一个建筑香嵒室是仿永济寺的地藏石洞,利用天然洞窟经人工堆砌石洞而成,洞内陈设石桌,供奉石佛,洞壁满刻乾隆诗文。留云阁建造于香嵒室西部的山腰上,仿南京永济寺临江悬阁(观音阁)。阁迤东沿爬山廊可达清可轩。满壁的岩石镌刻尤其著名,仿永济寺的摩崖题刻。乾隆本人又极爱吟诗作对,石壁不仅仿永济寺石壁的形,亦仿其文化意向。皇帝在屋内屋外近观生意,创作了30余首御笔诗词,现在仍可见“方外游”“苍崖半入云涛堆”等清晰石刻。

清可轩遗址现状

5.无锡寄畅园——惠山园(谐趣园)

清帝南巡,沿着运河顺流而下,在江南名城无锡留下了很多印迹。寄畅园位于无锡惠山之麓,“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二字命名。园林朴素无华,浑然天成,又巧借惠山之景,使有限的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外延。这座江南名园得到了康乾两代帝王的垂青,各自六次临幸园林,赏景题句。“双河舟素慧溪湾,雅爱秦园林壑间。月镜光寒窗敛敛,云伸声落涧潺潺。清幽已擅昆陵境,规写曾教万寿山。一沼一亭皆曲肖,古柯终觉胜其间。”乾隆御制诗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寄畅园的山林野趣、清幽深邃。

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

清漪园的惠山园位于万寿山“林壑间”,惠山园与万寿山的关系和寄畅园与惠山的关系相似。园内有一水池,低洼的地势与昆明湖后湖的水面形成近两米的落差,东端的山泉水从堆叠的山石上滑落至园内荷花池中,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音入耳,变现出“溪湾”与“涧潺潺”之意。因此,取名“玉琴峡”,仿照寄畅园的“八音涧”。两个园林的主建筑相似,都巧妙的利用地形高差,惠山园的水面将寄畅园的长方形改成了曲线形,增加了水面的层次感,更加流畅自然。惠山园后改名为谐趣园,一南一北两座园林,渊源一脉,立意相近,自成佳话。

摄影:于连祥

摄影:刘真平

6.杭州小有天园——小有天

杭州小有天园,在南屏山麓山腰之上,登上山巅,可以览尽西湖风光,为当时杭州二十四景之一。小有天的园名出自《四库全书·太平御览·地部五》卷四十引《太素真人王君内传》曰:“王屋山有小天,号曰小有天。周回一万里,三十六洞天之第一焉。”小有天园颇有道教“禅味”。

《西湖三十二景图》之小有天园(钱维城绘,国家图书馆藏)

清初这里成为汪之萼别墅,年乾隆皇帝南巡杭州,赐名“小有天园”,并作诗咏之,对此美景念念不忘。乾隆二十二年,他再次南巡又来到此地,更是“为之流连,为之倚吟”。乾隆咏曰:“再游小有天园不入最深处,安知小有天。船从圣湖泊,迳自秘林穿。万卉轩春节,千峰低齐烟。明不发旋翠毕,偷暇重留连。”乾隆回到北京后,于第二年将此景仿建于园明园长春园内“思永齐”之东别院。

南屏山慧日峰山腰平台处发现的乾隆御制诗《游小有天园登绝顶》题刻(图片来自网络)

在清漪园里也有仿造的小有天园。如今在万寿山西部山脚下,我们仍然依稀可见小有天园的影子。这座园形的亭子,原来挂有“小有天”的匾额,两边的对联写着:“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亭虚待月福地小蓬壶”,小有天附近还有延清赏楼、穿堂殿等建筑,西临象征西湖景色的小西泠岛,东面万寿山西麓山石嶙峋,后面有石阶可以上山,有岩石题字“画峰”、“碧藓”,都是乾隆御笔。

年的小有天老照片

谐趣园中还有一座与万寿山西侧小有天亭非常相似的圆亭,不过改为了重檐,亭两端连接游廊,亭前面对一池碧水,亭后山石嶙峋,有乾隆时期“惠山园八景”之一的涵光洞,现存慈禧太后题刻“石窦”,同样颇具小有天园的韵味。

谐趣园小有天亭结语

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属于独一无二的“活”的文化遗产。颐和园和大运河文化的渊源述之不尽,亟待我们后人继续挖掘,共同保护,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颐和园这颗镶嵌在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芒。

图片提供:颐和园微摄影团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图片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更多颐和园历史文化与风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fj/226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