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地理 >> 开题解惑加元美元人民币我选谁2
多哈、多哈,真的多变,而且嘻哈——在年4月14日推出的《开题解惑:加元?美元?人民币?我选谁?(1)加元与油价》一文中,我们曾明确指出,多哈会议成功达成原油冻产协议的可能性低于50%。短短3天之后,多哈会议艰难开幕,诡异进行,最终尴尬收场。虽然有OPEC一哥沙特和非OPEC一哥俄罗斯领衔,虽然有16个产油国参与(他们的原油产量总和超过全球产量的50%),但最终却连一个保住颜面的声明都没有达成。回首过去两个月,多哈会议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将会以闹剧收场。多哈闹剧又折射出哪些矛盾?这些闹剧与矛盾又会产生怎样影响?开题解惑为您一一道来。
年2月16日,沙特联手俄罗斯高调宣布计划冻结原油产量。从那时起,国际油价就在期待中开始了一步又一步的反弹。虽然供求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即使解除制裁的伊朗一再宣称将提高原油产量,原油价格还是在期待中略带兴奋地从每桶30美元以下上涨至每桶40美元以上,两个月上涨了超过30%。
在年2月20日推出的《开题解惑:为什么油价还不反弹?》一文中,我们就已经明确指出——沙特与俄罗斯的“原油冻产“只是作秀。因为,“冻产”不是“减产”,他们虽在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有千里之别——冻产对于解决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功效有限,更多的是一种姿态表示。结果证明,产油国们(特别是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们)对于统一姿态都十分艰难,何谈改变现状呢?现在回头去看,正是由于沙特与俄罗斯的作秀,才为多哈会议的闹剧收尾埋下了伏笔。
这些作秀和闹剧折射出的更是沙特与伊朗,这两个中东最强国之间的巨大矛盾,而这矛盾背后不仅仅是原油产量争夺上的经济利益,更有难以调和的教派冲突。沙特与伊朗虽然都是伊斯兰教国家,但其教派却有本质不同:
沙特的穆斯林为逊尼派(Sunni)——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全球大约有85%至91%的穆斯林属于这一派别,逊尼派着重于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穆德的宗教遗产。
伊朗的穆斯林为什叶派(Shia)——伊斯兰教中的第二大派别,占比约为10%至15%,这一派别认为穆罕穆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伊斯兰教的贡献更大。
从公元7世纪起,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就因为教义冲突爆发过多次战争,其矛盾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如此,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穆斯林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却始终如一——除伊朗、叙利亚和黎巴嫩外的其他中东国家均为逊尼派穆斯林主导。但是,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后,这一主导地位却出现了许多变化。
从年起,美国开始在伊拉克推行民主选举——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穆斯林因为人口优势开始发挥更大作用,并在年的伊拉克大选中成功地将什叶派候选人推上了总理宝座。借助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优势,伊朗开始将影响力扩张至伊拉克,并与伊拉克以西的传统盟友叙利亚牵手,形成了一个从地中海东岸至中亚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主导地区,与沙特为首的逊尼派穆斯林形成了潜在的抗衡优势。
根深蒂固的教义冲突,加上传统地区势力平衡的打破,造成了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年1月3日,沙特宣布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将两国矛盾率先公开化。
回首过去两个月,多哈会议从宣布意向,到筹划,再到召开的整个过程,沙特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伊朗作为报复对象,频频发难——4月17日多哈会议召开前一周,沙特表态,无论伊朗是否参会,都会全力促成冻产协议。但是,就在4月17日多哈会议召开前夕,沙特却突然变脸,宣称只有在全部OPEC国家支持下才会同意冻结原油产量——而唯一缺席会议且明确宣布不同意冻产的OPEC国家只有伊朗。
沙特的所作所为难以摆脱向伊朗泼脏水的嫌疑,不禁让人怀疑,OPEC一哥推动多哈会议到底是什么用意——是为了稳定油价?还是利用国际会议的机会挑拨产油国与伊朗的关系?
无论沙特是何种用心,多哈会议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无果而终。开题解惑认为,多哈会议的闹剧收场将造成以下三个影响:
1、OPEC国家对于原油价格的信用影响将被极大削弱
高调地宣布计划冻产,高调地筹划会议召开,但最后却灰头土脸地没有达成协议。受到OPEC国家这又一次不团结伤害最大的,正是OPEC国家自己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信用影响。就好像“狼来了”不能连喊三次,“原油冻产”的作秀更只有一次机会,国际市场将很难对下次作秀有更积极的反应。“冻产”成为历史,如想真的稳定油价,“减产”是剩下的唯一选择——但是,冻产可以说说,减产则需要真正动作,说都这么难,何谈做呢?
2、俄罗斯与OPEC国家的合作关系将受到负面影响
除沙特外,俄罗斯是这次多哈会议的另一个主导国,因此,多哈会议的闹剧收场将必然导致俄罗斯与OPEC国家关系的相对恶化。这也许会多少影响到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调整——不知道普京大帝此时在想些什么?
3、国际油价短期内将进入低位震荡
多哈闹剧说明,将油价回升寄托在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调整产能上,真的不靠谱。那么,如何解决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呢?非OPEC国家产能减少——换句话说就是美国页岩油等高成本产油国产量进一步下降,成了唯一选择。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的数据,年第一季度,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约为每日万桶,比年第四季度略有下降。同时,美国及经合组织国家的原油库存仍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如果想要造成非OPEC国家,特别是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下降,低油价是最有效的武器——这方面内容请参阅年1月5日推出的《开题解惑:为什么20美元的油价已经不远了?》。那么,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推理,即:
因此,开题解惑认为,原油价格在短期内(年年底前)将维持在每桶30美元至40美元之间上下震荡,油价的稳步回升还要经历更多考验。
多哈会议已经成为历史,原油冻产也成了没有后文的承诺。关于国际油价的进一步走势和分析,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dl/2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