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习俗 >> 这个云南饮食文化里的小众宴客礼仪,大理彝
云南素以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为人熟知,其中很多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民俗、礼仪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也有很多民俗礼仪因为太过小众而不为人所知,甚至只在当地流传,例如,云南大理南涧地区彝族特有的飨宴礼仪——跳菜,从古至今它都很低调,还一度濒临绝迹,直到上90年代以后,逐渐得到重视而重放光彩。
“跳菜”礼仪表演尽管如此,“跳菜”对于很多人而言依旧很陌生,不少人会问,是会跳舞的菜吗?不是。是一道菜的名字?不是。那它究竟是什么?
▇“跳菜”是什么?
“跳菜”并不是“会跳舞的菜”,更不是一道菜或者一种蔬菜的名字,而是一种将音乐、舞蹈融入到宴席上菜过程中,古老的宴会礼仪。因为融合了歌舞和饮食,人们便把这种“跳着舞上菜的”的过程叫做“跳菜”。
南涧彝族村寨里的“跳菜”“跳菜”在彝语里叫做“吾多哈”汉语意为“出菜”,曾是南涧彝族举办重大宴席时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抬菜、一人负责下菜(即把菜从托盘或抬菜人手中接过,放到餐桌上)。
“口功跳菜”这种独特的礼仪,只在重要的宴饮场合才会出现。例如举办结婚、满月、祝寿、竖柱等喜事,以及为寿终老人举办葬礼这样的忧事,主人家都会邀请本村或邻村的跳菜队伍,在事先选定好的吉日(即正席),到家里进行“跳菜”,以表达对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宴席的感谢。
▇它从哪里来,谁也说不准
尽管祖祖辈辈都在跳,可谁也说不清楚“跳菜”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由谁传下来的,各家众说纷纭,目前也尚无定论。其中“‘跳菜’是源于母系社会一种敬奉行为的舞蹈”这种说法可以找到类似的原形。
古滇国鎏金双人盘舞扣饰在现在已出土的文物“古滇国鎏金双人盘舞扣饰”中,两个人手捧盘状物品、双膝弯曲,类似舞蹈动作,与实际生活中“跳菜”动作十分相似,而且在南涧当地“跳菜”也叫“捧盘”,因此有人提出了这一观点。
▇“跳菜”礼仪的规矩和讲究
宴席的桌凳摆放,有讲究。正席(大多数宴请会持续三天,第二天为规模较大的正席)这天,主人家通常会摆8~10张桌子排成两列招待客人,而每张桌子仅放3条长凳,在两列桌子相对的一面形成通道,为跳菜艺人(参与跳菜者的统称)留出表演的“专属空间”,这样的桌凳摆放方式,当地称为“三方席”,因为三面共座六人也叫“六六顺”。
南涧彝族村寨里正在进行表演的跳菜艺人用餐顺序、音乐节奏,不能变。席间,每桌可以坐6个人,受邀参与的宾客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依次入座,这种规矩在南涧彝族当中流传甚久,体现了他们“尊老”的一面。
音乐节奏是掌握“跳菜”气氛的关键,唢呐作为“跳菜”的音乐总监,会根据宴席场合吹奏不同的节奏,跳菜艺人的动作也随之变化。结婚宴席上的“跳菜”音乐节奏是最欢快的,而竖柱通常没有音乐伴奏,忧事(丧礼一类)上的“跳菜”称为“抬菜”更准确,为了表达对亡者的尊重,通常不会加入滑稽动作,只用把菜托到宾客席上即可。
开席后开始“跳菜”选定的吉时一到,就开跳。当吉时一到,“跳菜”之礼也正式开始。随着大锣、唢呐的奏响,抬菜人和下菜人会踩着旋律和节拍,从厨房一直跳到席间,为宾客们一边表演一边上菜,菜上好后,又踩着旋律和节拍返回厨房,如此算是“一循”。
因为每家宴请的客人数量不一,跳菜艺人就需要等上一循客人用餐结束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表演,如此反复跳上数循,直到客人全部招待完。这种轮流用餐方式,叫“流水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跳菜”通常只跳一循。
“口功跳菜”一桌八菜全部上,真功夫。和云南其他地方宴席讲究的“八大碗”一样,南涧彝族的宴席上也是每桌为8碗菜,不同的是,跳菜艺人需要一次性将8道菜全部上齐,但一双手只能抬两碗菜,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为此,跳菜艺人里的抬菜人使劲浑身解数,除了手之外,还将头、口、手臂、肩膀这些能够用的部位统统用上,同时借助勺子、帽子、托盘甚至桌子作为辅助工具,最终实现一个人一次抬8碗菜,也由此出现了“头功跳菜”“手功跳菜”“口功跳菜”这三种抬菜的基本形式。
▇一度濒临绝迹,终于华丽绽放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古老的习俗被遗忘,“跳菜”也曾经从人们生活之中消失。
舞台跳菜表演直到20世纪90年代,南涧“跳菜”再度出现,这一次,它从宴席走向舞台,在年大理“三月三民族节”上华丽绽放,也让大众再一次认识了这个,隐匿在大理南涧彝族地区,古老而小众的宴客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