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练习日久,手指和丹田联系上了,再抱球,就

发布时间:2022/8/17 17:34:54   点击数: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筋与经”概念有点混淆,也可能本人水平低看不懂——学长留言

01易医武同源,把筋都看成经络

文章《盘架子时,食指挑领,内气上手,手和丹田就能连上》中提到了筋,筋的概念需要讲多一点,搞得更清楚一些。《易·系辞》说:“筋乃人身之经络。”《黄帝内经》中记载:“筋乃人身之经络。”《易筋经》总论中说:“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学长看到了吗,易医武同源,把筋都看成经络。这样“筋与经络”的问题就清楚了吧。西医不认可经络,把筋看成肌腱或者骨头上的韧带,比如伤筋动骨一百天。有人把皮下静脉管称为青筋。#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把这些理论弄清楚点,有助于拳往正确的方向走。那么有了整筋才有整劲,这就好理解了。太极功夫上身,则每个动作中都用上了内劲,内气在周身循行。想出内劲,首先需要学会松。

02练拳日久,多数人都能够感觉到内气,体会到一种新的力量

入门后,也不能止步啊,想要内劲越来越强,该怎么练啊?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松,将肩和胯全松开,全松开的感觉就是一松就能松到脚底。越松劲越强,是不是不好理解?反过来说,身体僵紧时,用的就不是内劲了,而是力,也许力量很大,但不是劲。

练拳日久,多数人都能够感觉到内气,体会到一种新的力量。心里亮堂,练拳能少走很多弯路,内气积累就快,内劲能尽快变强。学中医需要懂理法方药四要素,学太极拳就要懂理法拳势。进一步参悟就是道和德了。

站桩和盘架子,动静要结合。内气不是想出来的,是在无极桩里面站出来的,这需要老师指路。内气生成后,记住“气宜鼓荡”,有先贤提到“气慧”,就是说内气会找路,自动循经络而行。练习太极拳需要经络畅通,这个基础非常重要,这大概需要几年工夫。

03练习日久,手指能和丹田联系上了,再抱球,就能找到气感上手的感觉了

初期为了贯通经络,气宜鼓荡很重要,就是练习内气的蓄发;内气贯通之后,内气开合聚散依然很重要。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内气的质量,不断提高真气,使内功的层次可以不断提升。

内劲的修炼中,意气非常重要,因此学长都很重视意气的修炼。由于文字不擅长解读动作,我也倾向于练功方法,需要老师口传身授,或者看视频学习,因此我们文章里面不讲练习方法。

太极拳盘架子时,常意想手中犹如抱球,初始真的是毫无感觉,然而练习日久,手指能和丹田联系上了,再抱球,就能找到气感上手的感觉了。这时候学长会很开心的,练拳总算入门了,似乎看到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前方。

04招势

不妨再延伸一下,除了掌中托球感,也可以想象身体其它部位的贴球感,比如肩、胸,甚至身体任何部位,感受阻力感和弹性的感觉。两臂内合时,有阻力,合而不进;两臂外开时,有拉力,开而难动。反复用心体认,似有橡皮筋或弹簧连着身体。

抱球势是作为练功时候的中间衔接动作,因此非常重要,练习时需要注意,心要完全入静,动作缓慢,举轻若重,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内气上手之后,有许多内容需要慢慢体练。初始没有托球感,渐渐产生感觉,然后练习使感觉由弱变强,功力渐升。

练拳务须有信心,有耐心,一定能成功。习练招势是内能外放,内外气相互作用。丹田、劳宫、涌泉以及周身毛孔都可以作为内外气交流的通道。学拳需明理,理明则功进。有些人喜欢抬杠,这里一说明理,他就想到把理论都搞懂的人,会耽误练功。

05学理炼理,理通法遂

不要想太多,觉得明理的人不练拳,练拳的人不明理。不能简单化,觉得拳理很容易提出来,不信您可以试试,随意挑个招式,您自己尝试组织出它的理论出来。很多人平时练拳,实则也在总结,总结完了再去练,发现不合适的地方,再修改,然后再练。

学长知道拳需要反复练,再通过凝练而提高。实际上理论也需要反复锤炼,通过实践检验,不合适就得修正。正所谓“学理炼理,理通法遂。”如今我们比较幸运,有老师传授非常好的练功方法,这样我们明理的任务量就小了许多。但是揣摩老师的练功方法,也还是要费不少脑筋的。

同一个明师,真正的高徒还是不多哈。当然了练太极拳讲究顺其自然,能成功有多种机缘在里面,学长还是根据自身条件,尽力去做好就行。把知道的练到,把拳道练上身。“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此时就需要明理,而后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

理通法遂。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xs/242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