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习俗 >> 平达黄连河蝶变ldquo黄金河rd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进掩映在大山深处的平达黄连河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银蛇般蜿蜒盘旋在浓郁的墨绿山间,将高寒山区的每一个村寨紧紧联系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传统村落或错落有致的黛瓦黄墙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楼平房矗立在山脚,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把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小院切割成一个棋盘似的建筑群落。清澈明净的段家坝水库如高原明珠镶嵌在群山环绕间,黄连河静静地从村脚流淌到田间,滋养着农作生长。G国道线从黄连河村寨门前穿村而过,激活了一个个被大山尘封的小村寨;傈汉村民团结劳作,有的在采摘烤烟,有的在收拔萝卜、挖洋芋。苍翠的山林间,不时传来傈僳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那是她们收获山珍的喜悦。合作社里,心灵手巧的刺绣女,“一针一线一裙褂,一丝一缕传非遗”,绣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绿水拥抱中亮开嗓门肆意地高歌,一幅绘满山水田园和幸福诗意的水墨丹青画卷泼墨在平达的高寒山区。
可是,谁能想到:昔日的黄连河,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区的边远山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单一,人居环境脏乱差。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气候冷凉,群众思想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黄连河村的发展,即便村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也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黄连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过得像黄连一样苦,年,该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从此,黄连河便成了“贫困村”的代名词。
黄连河村委会位于平达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国土面积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0.5℃。曾经以种植水稻、玉米、土豆、萝卜为主要产业。年底,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户人。其中傈僳族户,人,占总人口的44.75%;年,全村户籍人口户0人,其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为41.3%。自脱贫攻坚战在龙陵打响后,惠民的新风吹进了龙陵的每一个山村,也吹进了穷山僻壤的黄连河。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乡党委政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扎实推进。
“拖贫路”变“脱贫路”
由于该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远,通村、组道路和入户都是土路,坑洼坎坷、路窄弯急、晴通雨阻的窘态导致“买难、卖难、出行难”,群众只能世代望山兴叹,坐困群山丛林之中,地方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提起黄连河,人们总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把脉问诊找穷根,对症下药开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市、县、乡党委政府精准定位,把打通村组道路作为精准扶贫工作重心。黄连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转变思路。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挂包单位的全力帮扶下,在各种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自年以来,共投入国开项目资金.41万元,黄连河村实施硬化通村、组道路18段,共长43.44km,修通(硬化)串户、入户和庭院硬化.06平方米。如今,“贯通内外、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为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了运输难题,点燃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梦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宽了,发展的思路也活了。
“以前我们去集镇赶街,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到家,多数时间在路上,挑货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双脚走到打软。现在路修好了,赶街出进坐车只要40分钟,结束了“人驮物”的苦日子,来去一身轻松。”60多岁的傈僳族村民余宗富是黄连河村发展的见证者,谈及该村道路变化他深有感慨道。
“换穷业”为“拔穷根”
道路通了,来往的人多了,发展的路子也就更广了。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为了拓宽增收渠道,摆脱贫困枷锁,黄连河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至二项稳定增收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让群众就近实现就业创业。突出“长短结合”的产业帮扶理念,科学规划配套产业发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发展“近期产业”作保障。重点发展烤烟、蔬菜、蜜蜂养殖;发展“中期产业”促增收。重点发展商品率较高的畜牧业、山葵产业。发展“远期产业”带致富。重点发展傈僳族手工刺绣和野生菌加工等产业。一方面结合黄连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蕴,合理开发利用黄连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级非遗项目“黄连河村傈僳族服饰”及手工刺绣工艺,在沪滇合作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通过“村党总支(村集体)+公司+合作社+非遗+农户”的模式,打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传统手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布艺产品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难,实现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成功解决了当地70户72人村民的就近就业难题,其中建档立卡户17户18人,人均增收元。另一方面利用黄连河村盛产野生食用菌的优越生态环境,做强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产业。近年来,该村食用野生菌年均产量21.5吨,畅销全国各地。
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黄连河村采取“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增收全覆盖,构建集体经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四者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结,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目前成立一个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一个宏胜山葵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有一个小型野生菌加工厂,10户专业养殖大户。合作社与全村所有建档立卡户签订种植养殖合作协议。正是由于产业发展走通了“活路”,促进了群众稳步增收,结束黄连河村村民“辛苦干一年,赚个油盐钱”的苦日子。“活还是一样的多,可是每年赚的钱却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经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烟、萝卜种植户张新旺开心地说。
年,该村发展烤烟亩、萝卜亩、土豆亩,其它蔬菜亩,蜜蜂养殖巢;养殖肉牛和黄牛头,黄山羊只,种植山葵亩,带动全村户人实现脱贫。
“挪穷窝”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乐业。住房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农村贫困家庭最难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世居高寒山区,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了黄连河村经济发展的“拦路虎”,粮食作物种一山坡,收一箩箩,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却是“苦荞洋芋苤菜汤”,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篱笆房,雨天漏雨,晴天进风,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为了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县、乡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结合黄连河村实际,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分步(同步)进行。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总投资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把居住独居深居在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6户傈僳族村民分散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势安全、视野宽阔的石洞河片区;为方便群众发展,就医就学,根据农户意愿和实际需求,把60户个村民搬迁到地势平坦的段家坝组的段(段家坝)木(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利用项目资金,实施住房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户,有效解决了群众住房问题。同时,为使搬迁村民的公共服务和民生得以更好的保障,实施“直过民族”项目(浦发基金)共投入资金.9万元,同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和扩建活动场(室)9个,新建村卫生室2所,新建村幼儿园1所,新建村完小综合楼1栋,教学楼1栋,运动场1个。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过程中,县乡党委政府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改善生活为纽带,以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民族团结为目标”的方针,开展了以住房建设、村庄美化、庭院硬化、村寨亮化为重点的移民新村建设。通过大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新风、社会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实现贫穷山寨换新颜。建设有村寨规划、有村规民约、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有群众文体队伍、有农家书屋的文明村寨。真正实现让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新农村景象。
“以前我们这个寨子很少见到外人来,路烂、房破、没产业、收入低,就医就学不方便,现在党的政策好,易地搬迁让我们住上新房子,精准扶贫让我们摘穷帽,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石洞河搬迁安置点村民曹发贵如是说道。
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在贫困村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昔日黄连河村泥泞不堪的“拖贫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脱贫致富路”;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易地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摘穷帽”。一单单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黄连河村多村民的同心协力付出的艰辛努力。截至年底,黄连河村已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1.82%,黄连河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正在全国各地贫困山乡奋力书写让群众满意、让人民幸福的答卷。
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些沉甸甸、金灿灿的累累硕果是对辛勤耕耘的农民苦尽甘来的回报。烤烟地里烟农金叶子里话丰年,土豆田里长出了“金蛋蛋”;萝卜丰收堆如山,深山酿蜜日子甜,野菌香飘千里外;绣女巧针穿金线,传承非遗促增收。合作社里传歌声:依多麻尼依柱苏,卓洒麻尼共产党。(汉语意思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
喜事连连幸福来
年9月30日,黄连河村石洞河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乔迁傈僳族新居,石洞河小组全体村民欢聚在松树包包头,用原生态傈僳语高声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深表达了傈僳村民感党恩的情意。歌声响彻山谷,回声嘹亮。
年10月20日,黄连河村傈僳族群众舞蹈队代表龙陵县文化和旅游局参加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云南省集中展演),深受全国各地观众纷纷点赞。
年5月13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大口马牙》栏目走进平达乡黄连河村进行节目录制,拍摄了傈僳族非遗文化传统体育竞技“嘟哒哒”的制作和玩法,采访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萨片麻姑”制作及演奏的代表性传承人余宗富夫妇,栏目组以独特的视角,把黄连河村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年5月19日至25日,CCTV-7《乡土》栏目摄制组再次走进平达黄连河村,先后深入傈僳族服饰技艺传承人余招娣家中、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老艺新生》专题片的拍摄。年6月21日,平达乡黄连河傈僳族刺绣工艺代表团应邀参加由CCTV—7乡土栏目亲临平达摄制的专题系列片《老艺新生》开播仪式。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从相距0多公里的边陲山村,第一次真正走进CCTV-7乡土栏目。年6月28日,中国非遗研究院副院长李勇刚代表斯易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与龙陵县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公司+合作社+非遗+就业”的模式正式启动。年7月10日,系列专题片《老艺新生.黄连河傈僳族服饰》在CCTV-7乡土栏目正式开播,再次引发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