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关玉门的话语

发布时间:2024/3/26 15:36:14   点击数: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www.yushiels.com/

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立河西四郡时,又设立两关,一是阳关,一是玉门关。

说到玉门关,对于我们六零后来说,似乎比知道阳关还早。在我们读小学时候,就知道铁人王进喜的故事,知道他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知道他的那句诗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当年有一部电影叫《创业》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创作的反映石油工人战斗的故事。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玉门不是与诗歌联系在一起,而是与石油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后来学习地理,中国著名的几个油田,玉门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初中那年,家乡的大礼堂放映了一部反映红军长征过羌山的故事,因为电影在汶川拍摄,因此,放映时,万人空港。不过,我却被里边出现的那首古诗圈粉了。

当时,电影中的一个角色,红军政委朗诵了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绝句很好背,看了电影,找到一本旧的《唐诗三百首》几分钟就背熟了,感觉很美。尤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这个玉门和玉门关有关系吗?问老师,老师说:“玉门是有的,玉门关在不在就不知道了。”

后来,才知道,那个与石油有关的玉门已经成为著名的城市,而且通了动车。而这个玉门关却一直在诗歌里存在着。

还是那首《敦煌梦》,陈小奇的歌词“祁连雪,玉门霜,梦里的飞天在何方”敦煌、阳关、祁连、玉门,在我心里开始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一路见到祁连雪,只是不见玉门霜。出了阳关,我们直奔玉门,这是河西走廊最后一个关口,出了这个关口,才真正走出中原土地。

玉门关是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设立的两个关口之一,这两个关真的好听啊,阳关,一个阳字就让人心胸开朗。而玉门关是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就成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它的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年一前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而《汉书·地理志》中说到,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汉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归,上书曰:“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张岱《夜航船》

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此重要的玉门关,我们怎么能够忽略,或者只是打卡。为此,我专门租了一个讲解器挂在胸前,跟着其他游客们坐车游览。

从游客中心所在的小方盘城出发游览玉门关有两条路,它们就像一棵树分出枝丫,像“丫”又像英语的Y。

我们只能跟着观光车前行,边走边听边看。讲解器里讲解着玉门关的历史。除了看车外的风景,更看手里的讲解器,按键打开讲解器,只见上面闪烁着点点红灯,似乎点亮一片沙漠。除了小方盘城、汉长城和大方盘城是系统设立好,只要一到景点就会讲解以外,其他的对应数字,你想听哪个地方讲解,按数字既可。

于是,我按数字听着玉门关的由来,玉门关与列四郡据两关,玉门关选址玄机,春风玉关情,诗伴玉关咏千年。不但了解玉门关的历史,还了解玉门关的骆驼与骆驼刺,惊奇地知道这里有一片芦苇荡,居然也有湖光山色。

我们来到汉长城遗址,这里荒凉的戈壁上,一段段长城,自然是拍摄大片的地方,这里除了红柳,没有什么大树,满地都是骆驼刺,骆驼刺是生长在沙漠里的草本植物,它抗旱,能够在沙漠里生长,它浑身长满了刺,叶子细长而革质,供骆驼食用,它叶子里边富含骆驼需要的养料,而且,能够帮助骆驼治愈口腔溃疡等疾病。

因此,沙漠中的骆驼就依靠骆驼刺给予的养分生活。而这些骆驼们承载多少重负,没有它们,不可能有丝绸之路,而沙漠没有骆驼刺,骆驼也无法生存。

汉长城景点中还有汉简、烽火台和积薪,我们都没有时间去了,就在那段汉长城旁拍照。然后上车,来到大方盘城遗址,这里依然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红色大字“大方盘城”。在这里,我们发现长城因为风蚀而出现三角形的大孔,但居然没有坍塌,太神奇了。

大方盘城的遗址虽然也只留下土堆,但看得出城池模样。

据网络搜索资料介绍:“大方盘城,俗称河仓城,始建于西汉,是汉到魏晋时期朝廷西部防线的军需仓库,也是中国古代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在车上,我就听了大方盘城的地理环境,有关军粮的选择和粮仓制度,知道大方盘城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这里还有仓亭遂遗址,所谓仓亭遂可能就是专门观察粮仓的烽火台吧。毕竟,看过许多古装战争片,知道一般打仗前,都要破坏对方的粮仓,如果粮草被烧掉,就不战而退了。

在大方盘城不远处,一个高台上,有一株巨大的胡杨树,没有枝叶,除了主干,只有一根分支,组成英语字母中的小写Y。

它立在路边,似乎在等待,又像是在给路人指方向。这里也成了必须拍摄的地方。在逆光中,在蓝天下,它与苍黄的大漠和城墙融为一体,真的有一种三千年等待的沧桑。

离开孤独的胡杨,我们继续坐车,观光车行驶在茫茫的戈壁上,骆驼刺和旱地芦苇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终于来到玉门关遗址。这里只是一座烽燧,烽燧周围栽着矮矮的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相隔一米左右,用绳子连接,形成一道防线。

烽燧正中有一道门,木门框,木栏杆。走进去后,只见四四方方一座城池的废墟,有一处还留下三角形的风蚀洞孔,抬头能够看到蓝天。仰望头顶的烽燧,燧壁上凹凸不平,猛然发觉每一块土都是千年前人们头顶烈日,脚踩黄沙,一点一点堆上去的。旷野中,玉门关高大,但不突兀;沧桑,但不迂腐;质朴,但不简单。穿玉门烽燧,如过千年!

走出烽燧后门,只见一条栈道通向观景台,走到观景台,就看见那片芦苇荡,这是旱地芦苇,矮小纤细,与湖边和河边的芦苇不能比。

玉门关处在疏勒河南岸,但我们没有看到滚滚的疏勒河,也没有看到湖光山色。不过,心中却拥有壮阔的诗情画意。

我们回到小方盘城,看到这里的红柳和骆驼刺,以及纤细的芦苇,感受到生命在苍黄的戈壁中也有它的倔强。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这也是写玉门关的诗,当我打出玉门关三个字时,系统却连带这句诗。“玉门关城迥且孤”。七个字概括当年的玉门关高耸巍峨但却孤独的形象。

而今,这里却只是烽燧,土墙,废墟。这样的沧桑让人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

喔,玉门,玉门,矗立在中国人心中的关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ts/256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