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气候 >>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回顾低碳经济离我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酷热,干旱等极端气候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必由之路
自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SvanteArrhenius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回顾历史,气候变化与国际社会的应对进程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1,是科学研究阶段(19世纪末~年),在此阶段,科学家作为气候变化的主体,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为人类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初步的政治介入阶段(~年),在此阶段,政策决策者或政治家成为主导,气候变化问题演变为政府间的事务。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生效阶段(~年),在此阶段,经过艰苦的多边谈判,各国于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里约大会期间提交个国家签署,年3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以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谈论的气候问题,都是以这个公约为基础的,而且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力。
4,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5,年12月,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各国经过多次激烈谈判最终形成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即从-年的第一承诺期内,在年水平上平均减少5.2%。此外,《京都议定书》通过后,国际社会经过艰苦谈判,又通过了四个重要文件:《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和《德里宣言》,《京都议定书》于年2月正式生效。
6,年10月,在魔洛哥马拉喀什举办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协定》。
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第11次缔约方会议,会议通过了《蒙特利尔路线图》。
8,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年到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此次会议成果较少,最后只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10,年,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南非德班,会议就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达成一致,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大会同时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即“德班平台”。
11,年,第18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卡塔尔多哈,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最终就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及第二承诺期以8年为期限达成一致,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12,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召开,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因此,巴黎大会近几年来比较重要的一次,《巴黎气候协定》在此次大会上通过,并于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巴黎气候协定》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标志着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巴黎协定》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减排的基本格局,《京都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的减排制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绝对量化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减排行动是自主承诺,不具法律约束力,根据《巴黎协定》,所有成员承诺的减排行动,无论是相对量化减排还是绝对量化减排,都将纳入一个统一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这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属首次。
《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模式的转变,即从自上而下的谈判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年世界气候谈判启动以来,遵循先谈判减排目标,再往下分解,《巴黎协定》确立了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谈判模式,目前,全球已经有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减小,大国合作意愿更强,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
13,年12月2日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开幕,来自近两百多个国家和组织的近3万名代表将就《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展开谈判,本次气候变化大会以“一起改变”为主题,重要目标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并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京都议定书》第十四次缔约方会议、《巴黎协定》首次缔约方大会第三阶段会议等多个相关活动。大会如期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获得了一些成果,全面落实了《巴黎协定》各项条款要求,体现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不同国情,符合“国家自主决定”安排,为协定实施奠定了制度和规则基础。
14,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通知联合国,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进程,成为至今唯一一个要退出这项协议的国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4日确认,美国国务院已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知他美国将启动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进程,整个程序将于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选举结束第二天完成,蓬佩奥重申美国总统特朗普去年的谈话称,《巴黎气候协定》对美国形成了“不公平的经济负担”。
据悉,美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特朗普年宣布让美国退出这项由全球近个国家签署的历史性协定,并承诺振兴美国的油气与煤炭工业。
根据《巴黎气候协定》规定,美国政府必须在该协定生效三年后才能正式启动退出程序,而退出进程需时一年,年11月4日是特朗普最早可以向联合国发布正式通知的日期。
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于年12月2日至13日在智利举行,年10月30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在总统府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智利政府将放弃主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年10月31日,智利总统皮涅拉31号在总统府宣布,应西班牙政府提议,原定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或将移至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全球气候谈判的历史,实际上是全球从过去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形态向低碳化的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观不同,导致这一进程的谈判异常艰难,是发展重要还是环境重要,其中既有传统能源行业抵制的原因,也有新能源行业技术、体制,法制不完善的因素,更有未来全球发展不均衡,方向不清晰的问题,大多数国家对气候变化的控制是赞同的,通过多年的谈判,展示了各国对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承诺,向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绿色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