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绍兴是地质运动而致的水乡泽国。
(一)绍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东临港城宁波,西傍省城杭州,南接台州、金华,北与嘉兴隔杭州湾相望,地处东经°53′03"至°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市域面积平方公里。
(二)自元古代以来,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和海陆相沉积,特别是14亿~10亿年前华夏古陆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今日绍兴复杂的地质构造。2江山-绍兴深断裂将绍兴划分为两个地质区:西北区属扬子准地台,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较弱,沉积岩系发育;东南区属华南褶皱系,岩浆活动剧烈,为大片中生界火山沉积岩系所覆盖,陆相沉积岩层出露。
(三)这种地质运动而致的地质构造,使得绍兴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山地丘陵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并形成了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地势特征和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形特征。
会稽山地势图
这种地势与地形特征,可以用一个“山”字来加以形象的说明。会稽山耸峙于市域中部,涉及越城、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是“山”字的第一笔“竖”;龙门山绵延于西部的诸暨,是“山”字第二笔“竖折横”中的“竖”;天台山蜿蜒于东南的新昌、嵊州,是“山”字第二笔“竖折横”中的“横”;四明山逶迤于东,是“山”字第三笔“竖”。“山”的两个凹槽,分别为东侧的曹娥江和西侧的浦阳江,均由南而北流入杭州湾。其中曹娥江流经处,形成了新嵊盆地与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流经处,形成了诸暨盆地。“山”字上面的空白处,便是市境北部的绍虞平原;年10月撤销绍兴县、上虞市,分别设立绍兴市柯桥区、上虞区后,改称绍兴平原。
(四)这种“山”字形的地势、地形,造就了绍兴“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的地貌大势。这种地貌大势,最终形成了绍兴山地丘陵十分之六强、河谷盆地与平原十分之四弱的地貌结构。
这种地貌结构中的水,主要汇入杭州湾,分属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另有浙东运河上虞宁波段与四十里河属甬江水系,流入东海;诸暨壶源江经富阳注入富春江。由于受地质构造及地貌形态制约,南部丘陵山地地面切割强度大,地形破碎,河流水系呈树枝状发育,具有流量丰富、水能蕴藏量较大、水位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特点;北部平原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浙东运河东西横贯,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汇成河网水系,具有水体效应明显、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
鉴湖图(选自康熙《会稽县志》
这种山地丘陵兼备、台地盆地相融、平原河网一体的地貌,恰似一幅错落有致、旖旎多彩的自然风景画。绍兴的一切,便由此而生。
这真是上苍对绍兴人的恩赐。
二
绍兴有海进海退而致的先天水缘。
(一)生活于水乡泽国这种先天的自然环境中的绍兴先民,必须每天与江河、大海打交道,并进行不断地适应。特别是从晚更新世开始,他们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界暖与冷、间冰期与冰期的反复轮回,经历了海进与海退的反复轮回。在这种严峻考验中,进一步结下了先天水缘。
第一次以“星轮虫”命名的海进与海退,分别发生于距今10万年前与7万年前。
第二次以“假轮虫”命名的海进与海退,分别发生于距今4万余年前与2.5万年前。这次全球性的海退,使今舟山群岛西边连接宁绍平原而成为广阔平原,东边还有大片陆地。
假轮虫海退时期今浙江省境示意图
第三次以“卷转虫”命名的海进与海退,分别发生于距今1.5万年前与年前。这次海进在距今~年前达到最高峰,今宁绍平原为海所淹。
卷转虫海进时期今浙江省境示意图
(二)越人身处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与水打交道,成为了越人最基本的一种本能。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他们唯一的选择,是顺其自然、适应自然、随遇而安。以水进我退、水退我进为基本特征的流动迁徙,成了他们谋生的上策。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已经证明了越人与水共舞的智慧。
在浙北的安吉等地,发现了他们45万年前的活动踪迹。3
在浙江建德,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建德人”,成为浙江境内首批发现的人类化石。4
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发现了越人在距今~年之间的亚洲栽培稻等遗存。“上山文化”成了目前所知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5
在浙江嵊州的小黄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年前,目前所知长江中下游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石雕人首及中国国内最早的立柱建筑遗迹;另外,还发现了数百件石器、陶器,发现了水稻实物印痕,见证了当时的越人已会利用水稻的事实。6
在浙江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距今约~年前,数量众多的稻米与稻谷谷壳,以及浮标与镞镖等渔猎工具。7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约~年的“河姆渡文化”。8这里出土了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分布之广泛堪称中国第一,在世界各国史前遗址中也罕见的稻谷、稻壳、稻秆、稻叶;出土了丰富多彩的陶器、骨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有段石锛;9发现了至今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遗迹。10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舟
在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年前的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与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11并被认定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2。良渚古城由此而成为中华文明五千余年历史的一大例证。
(三)越人在越地建设自己最早的鱼米之乡的同时,还借助于独木舟、竹木筏等简陋工具13与季风等自然条件,进行了搏击风浪、可歌可泣的漂洋过海活动,使自己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海洋民族”14。大体而言,越人漂流到了三个方向。
距今年前井头山遗址中出土的船桨
一是中国南部沿海、台湾及东南亚方向。文献记载、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证明,越人的流散,把越文化因素也带到了这些地区。15
二是日本方向。越人漂流到了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本带“越”的地名极多,从南到北,遍布全国。16
三是太平洋、南北美洲方向。这其中,一部分停留在沿途的陆地与岛屿上,安土重迁;一部分经琉球、日本、阿留申群岛,到达了北美洲;一部分从东海南下,经南洋往东,穿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17
越人在最早面向海洋、最早走向海洋、最早漂过海洋的过程中,以无数生命的代价,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顽强生息的耐力、传播文化的功德,值得我们永远钦佩与崇敬、永远缅怀与学习。
三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18的水利实践。
(一)司马迁在他的不朽著作《史记》中,有一个专篇,叫《河渠书》,记述了上起大禹治水、下迄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年)之间的重大水利事件,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利通史,开创了后代官修正史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得出了“用事者争言水利”19的结论,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20的感慨,寄托了为政者应当除水之害、争水之利的期待。这是司马迁对中国水利的历史性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赋予了“水利”一词以治河、防洪、灌溉、航运等明确的专业概念,并使其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水利”一词的源头。
(二)郦道元在他的不朽著作《水经注》中,进一步把司马迁的“水利”思想加以阐释深化,突出强调了因势利导“变通”、化害为利“在我”的思想,主张充分利用好大自然中“含和”的积极因素,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桥驿先生认为:“水性和顺,全靠我们自己加以改造和利用。”21“一部《水经注》,记载了许多人定胜天的故事,主要是人与水的关系。而这一句‘水德含和,变通在我’,是郦道元在这个问题上的总结,是《水经注》全书中的名言。”22
陈桥驿先生题“水德含和”诗并书
(三)事实上,司马迁的“水利”思想与郦道元化水害为水利的“变通”思想,完全可以从越人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他们的源头。
越国水利工程南池遗址
万千年来,生活于水乡泽国的越人,十分珍惜先天水缘,并将这种缘分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他们学习和顺的水德,发扬变通的水性,追求最大的水利,治江河、建水城、凿运河、修湖库、围海涂、筑海塘、置水闸、畅交通、除污染、抗灾害,创出了一部以避害趋利为旨归的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越人水利史。这是越人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四
治江河。
(一)越地及中华大地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治水活动,莫过于多年前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先秦时期的《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与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以及历代的地方志里,均有大量的记载。而故事的起源,正是在越地。
从历代文献记载及《绍兴禹迹图》所录的处遗迹来看,大禹在越地围绕治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活动。
《绍兴禹迹图》
一是娶妻涂山。在会稽山娶得妻子,又因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是得书宛委。在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23。
三是功终了溪。在今嵊州禹溪村,最终治平洪水。
四是会稽诸侯。治水成功后,在会稽大会各方诸侯。“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24。“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25。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26。这就表明,此时的大禹,拥有了召集各方诸侯的权力。
五是诛杀防风。大禹为了严明纪律,告示天下听从自己的号令,诛杀了同为诸侯的防风氏。这就进一步表明,此时的大禹已经拥有了生杀予夺诸侯的权力。“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27。
六是封禅会稽。“禹封泰山,禅会稽。”28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封禅于会稽,既是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的象征,又极大地提高了会稽山的地位。
会稽山图(选自康熙《会稽县志》)
七是筑治邑室。大禹“纳言听谏,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为邑;画作印,横木为门”29;以至“天下喁喁,若儿思母、子归父而留越”30。由此我们可以说,绍兴城邑建设已有多年历史,大禹是绍兴筑城建邑的始祖。我们还可以说,多年前的越地,已是四方人士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八是化治越人。“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31;“调权衡,平斗斛,造井示民,以为法度”32。这些举措,既有效地教化了越人,治理了越地,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举措,正是从大禹那里传承下来的。
九是归葬会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33司马迁这一在亲自“上会稽,探禹穴”34基础上留下来的记载,除了证明大禹归葬在会稽山之外,还给人类创造了流传、使用至今的“会计”一词,从而使大禹成了“会计”的始祖,会稽成了“会计”的故乡。禹“乃大会计治国之道”35。从此,汇集各种数据情况,进行计核,成了重要的治国管理之道。关于禹葬会稽的记载还有不少,如“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36;“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37;会稽“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38;禹“葬会稽”39。可见,禹葬会稽是历史的定论。
大禹陵与会稽山
基于以上事实,今天的绍兴人完全可以说:大禹是我们绍兴的。
这样说,当然没错,但大禹同时也是包括越人在内的整个华夏儿女的。
大禹治平了洪水。他救万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治水英雄。
大禹创立了国家。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夏朝,是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
大禹铸就了国魂。以爱民、礼贤、律己、应变、求新为主要内容的大禹精神,以尊重自然、顺时应势、和合万民、乂安天下为主要内容的大禹文化,使他成了世代敬仰的中华圣王。
(二)大禹为中华民族留下的至伟之功、无上之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谓不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40越王句践堪与禹比的丰功伟绩,集中体现在他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及由此而致的强国大业上。笔者曾在拙文《越王句践改革论》41中,对此作过专门阐述,认为治水就是其中代表性的重大举措。
如果说,大禹治水得出了“水可立国”的真理的话,那么,句践治水则是改变了“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42的局面,得出了“水可强国”的真理。
句践治水,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重视城市防洪;二是兴修平原水利;三是开凿人工运河;四是建设山区库塘;五是修建海塘;六是改造河渎。通过这一系列的治理,缓解了越水浑浊而且泛滥成灾的问题,改善了越民愚笨、疾病、不卫生等因水环境差而致的贫穷、落后状况,为越地形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最后复兴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禹治水的疏导之法,句践治水的重点所在,集中地体现在“怀”“捍”“摒”三字经上。
“怀”,就是接纳,利用库湖与低洼地区,运用闸涵等调节设施,滞蓄雨水,削减洪峰。“捍”,就是阻挡,加固堤坝、埂塘,确保堤防安全。“摒”,就是清疏,清淤除障,截弯取直,畅通水流。
越国富中大塘遗址
这治理江河的“三字经”,为绍兴历史上历代的贤牧良守和黎民百姓所传承借鉴。
五
建水城。
(一)绍兴这座城市,完全称得上是因水而兴的杰作,据水而强的标杆,由水而彰的典范,是越人治水的巧夺天工之作。
我们不妨选取历史上三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以及其中的功勋人物,来看看先人们是如何巧借水缘、巧建水城的。
旧城图(选自嘉庆《山阴县志》)
(二)第一个时间节点,句践筑城,为绍兴这座水城奠定了城址的基础。
首先是筑句践小城。公元前年,句践决定在今绍兴市越城区府山东南麓的这方“平易之都”“四达之地”43,“筑城立郭,分设里闾”44,并指派范蠡负责这件大事。“於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於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45。“句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46。
其次是筑山阴大城。句践小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山阴大城则是小城的城郭,是越国的经济中心和居民区。“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47。
句践小城与山阴大城,是以会稽山北麓冲积平原上的府山等九座孤丘及相关的河道为地理坐标,选址而建的,这是在尊重自然基础上的利用自然,其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已经为历史所充分证明。选址科学,水门设置科学,城市防洪科学,利用河道依江修筑城墙科学,引水入城方便饮用科学,利行水、示服吴而缺西北门科学,使得这座越国都城在当时,对凝聚人心、成就霸业起到了奠基石、根据地的作用。
而今,这座自春秋以来,一直在原来的地理位置和基础上屹立不动的城市,不仅在江南绝无他例,从全国来说亦属罕见。正因如此,这座饱经多年风霜的越国古都、东方水城,成为年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已有年历史之久的绍兴城环山河
(三)第二个时间节点,杨素修城,为绍兴这座水城奠定了城郭的基础。
杨素跟随隋文帝杨坚平定天下,率水军伐陈,尽收东南之地,以功高得封越国公。
隋文帝开皇年间(—年),杨素采下方桥羊山之石,在句践小城的基础上,修筑子城(内城);在山阴大城的基础上,始修罗城(外城)。这是自句践筑城后,绍兴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垣修建工程。现在绍兴市越城区的环城东、南、西、北路,大致为原罗城城墙的基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长10多公里的罗城,在规划设计思想上,突出了水城的特色,除军事防御功能外,还充分考虑到了泄洪、供水、水运和方便城内居民生活等因素。城门有九,其中水门有六。罗城因此而在绍兴城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安全、方便以及与周边水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城市建设思想,闪耀着科学与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值得学习与借鉴。
府城图(选自康熙《会稽县志》)
(四)第三个时间节点,汪纲修城,为绍兴这座水城奠定了城网的基础。
南宋宁宗(5—年在位)至理宗(—年在位)间,汪纲任绍兴知府8年,对城市作了全面的增修与扩建。设城东五云门等陆门3处,城东都泗门、城东南东郭门等水门4处,城西迎恩门等水陆门2处;重新调整街区,将城区划分为5厢96坊;还大规模整治街衢河道,“浚治其湮塞,整齐其嵚崎,除巷陌之秽污,复河渠之便利,道涂、堤岸以至桥梁,靡不加葺”48。
都泗门桥
经过这一次修建,绍兴城内的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分布,大体都已定局,从此直到清末以至民国,都没有大的变化。
(五)除上述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时间节点和绍兴城建“三公”之外,于水城建设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位有功之臣:知府南大吉和俞卿。
明朝时绍兴知府南大吉,任上办了治河道、兴教化、惩豪强三件大好事。尤其是在治河道方面,通过疏浚运河与上灶溪,保障了水城舟楫的畅通与安全。通过疏浚府河,收到了“舟楫通利,行旅欢呼络绎……远近称忭”49的好效果。
立于绍兴府河边的王阳明《浚河记》碑
清朝时绍兴知府俞卿,是位了不起的全能型官员。他知越12年,颇多政绩。重视教育,使学宫成为“浙中诸庠第一”50。整修府城,修陆门五、水门六,还固城墙、宽街路,创造了街衢以石牌坊“中柱为界”的经验。他在治理府河中有令必行、令行禁止的决心,分段包干、全民参与的方法,立碑公告、注重长效的举措,至今仍有学习借鉴意义。
(六)到晚清时,绍兴府城内有纵横交叉的河流33条,总长约60公里;石桥座;大小湖池27处,总面积35公顷。这些河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城河体系。城河的主脉,为南北向的府河与东西向的上大路河;支脉,为环(府)山河与投醪河、酒务桥河等东西向河道。
以这些河道为骨架,街坊临河,宅第傍水,山、水、路、桥与水埠、房屋、园林、古迹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街随河走、河连桥路、一河一路、一河两路和有河无路的独特风光与面貌。
绍兴城新河西段沿河民居
这种独特风貌,配上粉墙黛瓦、水埠拱桥、石板小巷等隽美的建筑风格,更增添了水城的优雅与恬静。
从这一城市风貌与建筑风格来讲,绍兴这座漂泊在广泛的河流与湖泊构成的水网之上的水乡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巷城市。
而年3月至年7月实施的绍兴市区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更是恢复了绍兴以水促城、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好传统,成了这座城市发展与水利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今天的绍兴水城,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以历史之悠久、文化之辉煌、自然之优美,绍兴水城完全称得上是绝世无双的世界遗产。
六
凿运河。
(一)开凿运河,是越人的伟大创造。早在越王句践时期,越人为了方便和加强首都与东部粮食基地、畜禽基地、燃料基地等的联系,沟通南北向河道以利引洪排涝与水上交通,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这便是史书所称的“山阴故水道”。
“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51
“山阴故水道”在开挖的过程中,采用了将土方用于南北两侧筑塘、筑路的方法,这是越人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这就使得这条故水道挖成之日,同时形成了与之平行、分居两侧的“山阴古故陆道”与“富中大塘”52,从而使工程收到一举三得的好效果。其中的“山阴古故陆道”,奠定了东汉时鉴湖之堤的部分基础。“山阴故水道”的位置,大体与今中国大运河之浙东运河中的该段相同。因此,这是中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人工运河之一。
浙东运河山阴故水道、富中大塘段
(二)到了西晋末年,贺循出任会稽内史。他在任上的最大政绩,是疏凿西兴运河,这是浙东水利乃至整个浙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按:应为‘西’字之误)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以此溉田。”53“运河自萧山县西兴,六十里至钱清堰。渡堰,迤逦至府城,凡一百五里。”54“晋司空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虽旱不涸,至今民饱其利。”55
西兴运河绍兴古纤道段
西兴运河自会稽城西一里始,向西北行,基本与鉴湖堤坝平行,史称北堤,穿越西小江(即浦阳江),再北折西行,至于钱塘边的西陵,全长92里,其中山阴50里,萧山42里。
在“山阴故水道”、西兴运河的基础上,东晋、南朝又对天然河道上的堰埭、斗门、水闸等进行了渠化改造,最终形成了西自西兴、东至鄮(在今浙江省宁波市)的浙东运河。而今,浙东运河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西兴运河的疏凿,实现了“灌田”的初衷,促进了航运的发展,加快了沿线城镇的兴起,使会稽成了西晋王朝的战略大后方,也为会稽在东晋、南朝时成为“文物可谓盛矣”56的“今之会稽,昔之关中”57与“海内剧邑”58,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此后的绍兴运河,得到了不断的疏浚维护。年5月,绍兴市与绍兴县人民政府,开始对东起绍兴城西迎恩门、西至绍兴县古纤道碑亭,全长14.5公里的绍兴城以西河段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治理。至年,自东向西形成了古城遗韵、运河园、柯亭、阮氏酤酒、纤道悠悠、清水亭六大运河景区。
年9月10日,绍兴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古运河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部门联合执法、市县分段包干、社会参与监督三大工作举措,以及截污水、清污物、护河坎、植绿化、兴旅游、查违法等六项重点任务。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绍兴古运河保护整治工作序幕;也标志着年10月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围后,绍兴古运河申遗工作的实质性启动。
年12月3日,绍兴市人民政府召开第68次常务会议,进一步对绍兴古运河申遗工作作出部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规划》。
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定。绍兴段运河本体及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古纤道四个点名列其中。
柯桥段双面临水的实体纤道
笔者曾在《好运之河》59一文中,对绍兴古运河的演变作了考察,指出运河见证了绍兴的历史,兴旺了绍兴的经济,支撑了绍兴的城市,辉煌了绍兴的人文。而今,全长.4公里、涉及21个镇街的运河流域,更是以占10%的市域面积,创造了占全市20%的地区生产总值,滋养了占全市30%的人口,使这里成了全市经济最繁荣兴旺、生活最幸福安康的地区。可以说,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给人民带来了福祉的好运之河。
运河开凿、维护、申遗与利用的过程,本身也是传承与创造历史的过程。运河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这既是绍兴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绍兴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还是绍兴对外开放史上的一件大事,必然对绍兴的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绍兴八字桥及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绍兴段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笔者曾作《运河申遗成功即事》,以表达自己对运河申遗成功的欢呼雀跃之情,对运河后续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的满怀期待之情——“岁密月稠,流长底蕴厚。诗路千年由扁舟,功德播惠九州。而今瞩目全球,万众跃跃欲游。但待殷勤呵护,更得景美人悠。”
七
修湖库。
(一)修建湖、库、池、塘、水井等,是越人兴修平原水利与山区水利、改善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的重要内容。
这种水利行为,甚至可以溯源到1万年前越人开始栽培水稻之时。水稻离不开水,自然也是离不开基本的灌溉设施的。
(二)水井的挖凿,扩大了古人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改善了古人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越人早已开始了水井的挖掘与利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处2米见方的水坑遗迹。绍兴古城与上虞龙山,有“舜井”,相传为舜当年所发掘。今嵊州市崇仁镇九十村有一口“上方井”,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二年(年),清嘉庆二年(年)与年曾作修浚,至今仍在使用,是绍兴市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古井,也是浙江已知开掘最早的古井之一。
上虞“舜井”
根据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的数字,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记录的现存古井有处,近年来又新发现处,合计处。其中绍兴最多,有处,占了全省的1/4;数量居第二、三位的,分别为处的衢州、处的金华。现在,这些古井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实用意义已经和正在减弱,但其历史、文化与旅游方面的价值却在提升。因此,值得好好保护、利用和传承。
(三)到了越王句践时,修建库、塘,已有相当规模与水平。
在平原,代表性的有“富中大塘”“练塘”“吴塘”等。“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60这条越国首都以东约20公里长的堤塘,使得今绍兴市越城区皋埠一带约51平方公里的区域受益,其中近乎旱涝保收的耕地约6万亩,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了越国至关重要的粮食基地。
“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去县五十里。”61练塘也是一处挡潮拒咸、蓄淡灌溉的堤塘,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尚有练塘村,系当年练塘的一部分。
年作者(中)考察上虞练塘一带
“句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名辟首。后因以为名曰塘。”62这条初名叫“辟首”的罪人塘,因系组织吴国的罪犯筑成的,后来改称为“吴塘”。这是一条土筑而成的拦蓄堤坝,称得上是文献记载的越地最早的人工湖泊,今绍兴市柯桥区的湖塘之名,便是因此而来的。
在山区,代表性的有苦竹塘、南池等。苦竹塘与苦竹城连在一起,很可能就在今绍兴市柯桥区兰亭的古筑村。其地“在山阴县西南二十九里”,“句践伐吴还,以封范蠡子。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63。以范蠡的劳苦功高,其子得封而居僻,其地治田而塘长,正好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句践君臣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
“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64南池在今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正是在这里,范蠡开启了中国挖塘养鱼的先河,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撰成了中国第一部人工养鱼专著《养鱼经》。这部书虽已亡佚,但主要内容仍被辑存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六当中。
(四)而绍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工湖泊,莫过于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组织百姓筑成的鉴湖了。
鉴湖图(选自康熙《会稽县志》)
“东汉永和五年(年),太守马臻始筑塘堤,湖周三百里,灌田九千余顷。湖兼属山阴,而其源则出五云乡。”65“汉顺帝永和五年(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堤塘周回五百一十里,灌田九千余顷。”66
鉴湖玉山斗门闸图(选自明万历《绍兴府志》)
鉴湖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围堤。以郡城为中心,分为东西两段。东至曹娥江,长36公里;西至钱清江,长27.5公里。这条在“山阴古故陆道”等基础上连接、加固、新筑而成的长堤,汇聚了从会稽山流下来的溪水,与南界的山麓线一起,形成了周围长公里,包括湖中洲岛在内,面积平方公里的天下第一人工大湖。
第二部分是涵闸。主要包括斗门、闸、堰、阴沟等四种,具备了完整的排灌等条件。
鉴湖蒿口斗门遗址
第三部分是水则。水则为调节湖内水位,保证湖堤安全,计量排灌情况,提供了科学的调度标尺。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鉴湖具有蓄淡、拒咸、滞洪、排涝、灌溉、利航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功能,具有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设施齐全、构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特征。作为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其堤坝之长、水面之广、设施之全、作用之大,堪称当时世界之最。
鉴湖广陵斗门遗址
鉴湖极大地改善了越地的自然面貌与生态环境,永久地奠定了越地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基础,持续地滋养了越地的历史人文。即使在北宋末南宋初遭受侵废后的今天,它的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仍然难以消失。这尤其令人们对鉴湖之父马臻太守产生无尽的缅怀之情,对马太守的冤死产生深切的痛惜之情。
笔者曾作《马臻太守的遗产》67一文,认为马公为百姓留下了一个播惠千秋的鉴湖,为民族孕育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为官员提供了一面永世惕厉的镜子。
人之忠奸、官之功过,往往无法以一时一事而论。而历史的公正,正是在于通过长时间的大浪淘沙,给出对人对事的正确结论。马臻生年不长,任职亦短,当年死得很冤很惨。但历史终究记住了他的功德,口碑于今传颂着他的丰碑,马臻墓与马臻庙千余年安然,传为马公生日的每年农历三月十二,祭马公庙会绵延不绝。
马臻墓
(五)自句践、马臻而至现代,绍兴修湖库的传统一脉相承,经久不衰。
至年,绍兴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座,其中包括在建在内的大⑵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3座。另外,还有小⑴型水库62座、小⑵型水库座、山塘座。这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库塘,集防洪与灌溉、水产与发电、饮用与休闲、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改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绍兴水利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绍兴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更是镶嵌在绍兴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决策于年1月,动工于年12月,建成通水于年1月的以汤浦水库为主体工程的小舜江供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占全绍兴市人口近一半的多万人的安全、优质饮用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成了绍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源泉。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人们,明天的人们,是不应该忘记当年工程的决策者、组织者、建设者以及因工程建设需要而被拆迁的农民兄弟与为保护水源而作出了牺牲的人们的。
八
围海涂。
(一)围海涂与筑海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围海涂使筑塘成为必需与必然,筑海塘使围海涂获得安全与保障。围涂使绍兴平原及海塘不断向北伸展,筑塘使绍兴平原及土地不断得到开发。
从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来加以分析,越人围涂与筑塘的历史,当在相同的起点上,即至迟在越国时期已经开始。只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与技术水平的局限,数千年来,围涂一直处于零星分散、随机断续的状态。
明清时,随着钱塘江下游出水主槽的北摆与渐趋稳定,沿海岸线的淤积滩涂不断扩大,围涂、垦种、晒盐、筑塘的规模也日渐扩大。然而,由于经验、技术、财力等原因,时围时毁,安全得不到保障,一直未能形成气候。
戴琥水利碑图
(二)现代围涂,主要在绍兴县(今绍兴市柯桥区)与上虞市(今绍兴市上虞区)。
绍兴县大规模围涂造地,始于年底,终于7年7月,共围涂19次16丘(其中六九丘分为县围与马海两丘,七〇丘分为马海与县围两丘,县围九七丘分为口门一与口门二两丘),合计面积15.92万亩。68
上虞所围之涂,包括江涂与海涂。江涂资源主要分布于曹娥江下游两岸,从年至年,共围成江涂7.79万亩,其中垦种耕地3.70万亩。69海涂资源主要分布于境域北端,从1年至年,历时41年,15次围成15丘,合计面积34.28万亩。70
年卫星航拍的杭州湾地图
(三)治江围涂,感天动地,可歌可泣,意义非凡。
一是铸就了搏击风浪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务实精神。这种进取而不好高骛远、务实而不安于现状的精神风貌、人文品格,正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原因所在,值得永远继承发扬。
绍兴县围涂现场
二是为绍兴增加了.59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占了全市区域面积的4.67%。特别是为绍兴城市发展从山会到鉴湖、最终走向滨海提供了前提,使这里成了绍兴对外开放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三是为绍兴平原的安全创造了条件。在治江围涂基础上建成的标准海塘,有效地保障了滨海及整个绍兴平原的安全。
四是为绍兴提供了千吨级船舶的出海通道,为绍兴改写自清代以来没有出海港口码头的历史提供了可能。
五是为曹娥江大闸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九
筑海塘。
(一)越地濒海,为保安全,修筑海塘成为化水害为水利的重要一招。
越国时期,便已出现了“石塘”“防坞”“杭坞”“固陵”等沿海塘坝。这些塘坝,最初是与军事及生产设施直接相关联的。
“石塘者,越所害(通‘辖’)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去县四十里。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军也。去县四十里。杭(通‘航’)坞者,句践杭也。二百石长,买(一作‘员’)卒七士人(按:或为‘七十一人’)。度(通‘渡’)之会夷。”71“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通‘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72“石塘”,是越国停泊军船时以防风潮颠覆的石砌堤坝。“防坞”,是越国用来遏制吴国军船前进的设施。“杭坞”,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航坞山一带,是越国军船出入杭州湾的航道。“固陵”,是越国布防大量军船与兵士的坚固堡垒。这些沿海军事设施的布局与建设,自然是以相应的海塘建筑为前提的。
今萧山航坞山
“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去县三十五里。”73“朱余”,在今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的朱储村,在此设置专门的盐官,想必当年这里是越国的制盐中心。从“越人谓盐曰‘余’”的情况看,杭州湾北岸的余杭、南岸的余姚,在越国时也很有可能是重要的制盐基地。这些制盐基地的布局与生产,自然也是以相应的海塘建设为前提的。
(二)唐代开始,绍兴的海塘建设呈现出了由段成线贯通、由南向北推移的特征,标志着绍兴的水利建设,从此前的以拦蓄为主,开始了向外阻与内泄并重的转变。
唐代增修的海塘,最早的是界塘。界塘“在县西四十七里。唐垂拱二年(年)始筑,为堤五十里,阔九尺。与萧山县分界,故曰”74。
萧绍海塘后海塘镇塘殿段
另有防海塘,又称东江塘。会稽“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75。会稽“县东北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潴水溉田”76。防海塘的作用,与界塘相同,既防潮又防洪;所不同的是,它还“溉田”,说明当时除鉴湖外,人们已在利用海塘内的河网进行蓄水灌溉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口繁衍、耕地开垦、水利进步、农业发展的情况。
唐代所修海塘,虽然多为土塘,但却已将古代山会平原北部的零星海塘基本连成了一线。这条后人所谓的北塘,与南塘——鉴湖堤塘相互配合,成了促进越地经济、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三)宋代起,渐兴砌石为塘。宁宗嘉定六年(3年),山阴、会稽海塘因大风潮溃决,倒坍余丈,造成塘内7万多亩土地盐渍化。知府赵彦倓主持修复加固丈,其中三分之一改用石料建筑,成为绍兴海塘建设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砌塘工程。
三江闸左岸丁由石塘段
(四)明代时,海塘加快石塘化。太祖洪武四年(年),绍兴知府唐铎与上虞知县赵允文将上虞溃坝土海塘改成石海塘。洪武二十三年(年),由工部主持,征调绍兴府8县民工,修筑石塘40余公里。世宗嘉靖十二年(年),会稽知县王教创“高阔坚致,遍植榆、柳、茭、芦以护之,专设圩长以看守,督令水利官时往省视”77之修塘护塘法,流传至今。嘉靖十九年(年),又改筑石塘30余公里。
(五)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绍兴掀起了以石塘代替土塘的海塘建设高潮。其中工程规模最大的,要数俞卿任知府时。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数捐俸银,广筹经费,筑成山阴、会稽、上虞三县沿海石塘,使得“边海数十万户有更生之庆”,“成百世之大利”,“塘成,民共为祠以祝公,而名之曰‘俞公塘’”78。至清末,全长公里的石砌萧绍海塘基本形成。
上虞百沥海塘
(六)年以来,海塘不断提质。至年,绍兴全市海塘长.94公里;共建成防洪潮能力50年一遇以上的标准海塘.81公里,其中年一遇以上的.23公里。
十
置水闸。
(一)水闸是控制、调节、改变水流运动方式的重要设施。在丘陵地区,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拦蓄、引水,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在平原地区,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滞洪、排涝、防潮、利航。
(二)绍兴建水闸,或许可以追溯到越国时期,以后代有所为,成为绍兴水利的一大特色亮点。
古鉴湖闸、堰图(选自康熙《会稽县志》)
最早有明文记载的,是东汉马臻太守筑鉴湖时所配套建设的涵闸,包括设置于湖与外江交汇处的斗门,设置于湖与主要内河沟通处的闸,设置于湖与普通内河连接处的堰,以及沟通湖与农田的输水渠道、阴沟等。这些涵闸,既是鉴湖工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鉴湖总体功能的发挥,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了鉴湖被侵废时。
(三)北宋末南宋初鉴湖被侵废后,水体北移,山会平原灾害频繁,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艰难困苦的调整时期。兴建一处控制泄蓄、阻截海潮、总揽山会平原水系全局的枢纽工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明代钱塘江江道的北移,山会海塘线外滩涂的淤涨,又为这一枢纽工程的实施,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在天时、地利已备的情况下,绍兴终于迎来了人和——清官循吏好知府汤绍恩。
汤知府建绍兴三江闸,给了后世的人们以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三江闸
一是问题导向。到任不久,即敏锐地发现了影响一地发展、危害一方民生的核心问题——旱涝灾害。
这种敏锐,既是天赋,也是长期修炼积累起来的功夫,更是济世利民的情怀。
二是调查研究。发现了问题,接下去便是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先是自己“遍行水道”79,亲自搞调研。后又“募善水者探之”80,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这就把独立思考与博采良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三是科学决策。在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了系统闭环、理性务实的决策。选址上,“果有石脉横亘两山间,遂兴工”81。设计上,“为闸二十有八,以应列宿”;“内为备闸三……以防大闸之溃”;“闸外筑石堤……不为闸患”;“刻水则石间,俾后人相水势以时启闭”82。施工上,“先投以铁石,继以笼盛甃屑沉之”83。时间上,环环紧扣,有序推进,九个月竣工,堪称奇迹。
三江闸文保碑
三江闸的建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是领先世界。三江闸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最著名的滨海大闸,其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世界同类工程中,领先了三百多年。
其次,是功在当代。实现了鉴湖水系、三江水系与萧绍平原内河的一体化,形成了山会平原河道水系的新网络,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滨海大闸全控平原水利形势的新格局,使鱼米之乡的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有了新保障。
再次,是利及百世。三江闸直接发挥作用近年,于今虽已经经历年的风雨,仍然固若金汤。其兼具的交通功能,仍在发挥作用;其选址之科学、基础之扎实、质量之上乘,令人叹为观止;而其身上所积淀的文化,更是流芳永远。
三江闸建成后的六次维修,正是三江文化流芳的生动体现。这六次维修分别是: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年),乡贤张元忭建议,知府萧良幹一修;明思宗崇祯六年(年),乡贤余煌建议,知府黄?等二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年),乡贤姚启圣建议并出资,知府王之宾三修;清乾隆六十年(5年),乡贤茹棻发起,知府高三畏四修;清道光十三年(年),知府周仲墀五修;中华民国21年(年),浙江省水利局主持,绍兴县政府六修。此后直至年,在其北侧2.5公里处建成新三江闸,汤公所建三江闸才完成其蓄淡、排涝、挡潮等光辉使命。
新三江闸(四)越人的建闸传统与三江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至年,全绍兴市有过闸流量在5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水闸座。其中,按功能分,有分(泄)洪闸54座、节制闸座、排(退)水闸座、引(进)水闸20座、挡潮闸4座;按规模分,有大⑴型水闸1座、大⑵型水闸3座、中型水闸25座、小⑴型水闸座、小⑵型水闸座。
绍兴马山闸
上虞上浦闸
在诸多的新建水闸中,曹娥江大闸无疑是最具代表性与标志性的。年12月30日,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年6月28日,大闸管委会举行国家批复初步设计工程建设内容如期完成仪式。
曹娥江大闸闸孔28个,总宽米;堵坝米;导流堤长米;静态投资12.5亿元。大闸建成后,闸上江道形成近百公里的条带状库湖,正常容量1.46亿立方米,已经和正在发挥“两提高、三改善”的作用——提高曹娥江两岸的防潮、防洪和抗涝能力;提高曹娥江的水资源利用率;改善航运条件;改善两岸平原河网水环境;改善两岸的建设、发展与生活环境。
曹娥江大闸是国家重大水利项目、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是最新的工程技术与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秀丽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是越人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中华民族治水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曹娥江大闸
曹娥江大闸所在的滨海地区,由治江围涂筑塘而成,是曹娥江这条流域面积占了绍兴市域面积62.6%的巨龙的龙头。大闸的建成,为这一地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这里又作为绍兴市的对外开放前沿、浙江省的重大经济平台,纳入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人们自然有理由相信,这条巨龙一定会在龙头的带动下,腾空而起,使滨海地区和曹娥江流域成为绍兴生态环境最好、现代经济最兴、生活质量最高的区域。这自然也是万千年来越人治水所梦寐以求的。(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绍兴市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年版)
本文由冯建荣先生授权在“新越绝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ms/2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