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
捉迷藏
捉迷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地区有“藏猫儿”、“藏模糊”、“藏迷”、“藏没”、“蒙老瞎”、“摸瞎子”和“躲猫猫”等不同的名称,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儿童蒙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寻找其他被找者,或由一个或多个儿童先蒙住眼睛待其他儿童在一个大范围的空间内躲藏好之后再撤掉蒙眼去寻找其他被找者的游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主要的儿童游戏之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如今已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捉迷藏最好的游戏地点是有较多遮蔽点的地方,例如森林或大屋,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区玩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都大同小异;
捉迷藏游戏较少见于先把自己藏在树丛、竹林或屋角等隐蔽处,让别人直接寻找,除此之外根据游戏范围大小较多见于以下两种方式:
捉迷藏较多见的形式之一是用猜拳等约定俗成的方法选出一个儿童作为找人者,将其眼睛用布蒙上,再选出另一个儿童作为被找者,其他儿童则手拉手或用绳子围成一个“圆城”,将找人者和被找者围起来;
作为被找者的儿童在“圆城”之中,手拿一只木鱼,每敲一声便迅速更换一个地方,作为找人者的儿童就循着声音去摸并判断被找者更换的地方以将其摸到,如能逢巧摸到,则游戏以找人者为胜并结束;
捉迷藏较多见的另一形式是用猜拳等约定俗成的方法选出一个儿童作为找人者,将其眼睛用布蒙上或让其面对着墙壁并开始数数,其他儿童则作为被找者在其数数的这段时间内在选定的范围内迅速找到一个地方躲藏起来;
当作为找人者的儿童数完规定的数目后,就可以撤掉蒙眼布开始在选定的范围内去寻找其他的被找者,如果有被找者被找到或被发现,则作为下一轮的找人者,如此循环游戏便可反复进行下去;
无论是上述两种捉迷藏游戏形式之中的哪一种,如果找人者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一直都没有能成功找到被找者,则被找者可自动现身,并判找人者输,令其在下一轮捉迷藏游戏中继续做找人者。
捉迷藏游戏在民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并在全世界形成为不计其数的种类,但都可能是在最单纯的相互追赶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要素和条件规则后而衍生的,以使游戏能持续进行下去;
两千年前的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小爱神丘比特(Cupid)在随母亲美神维纳斯(Venus)去参加豪华宴会时,就会与其他顽皮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古希腊的捉迷藏游戏形式是蒙住一人的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后,其他人围在周围向着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被蒙眼的“瞎子”则追捕着周围躲闪的众人;
到中世纪时,捉迷藏游戏逐渐发展普及成为希腊的主流游戏之一,许多成年人就是在雅典卫城的石墙之间玩着捉迷藏游戏而度过童年,快乐成长起来的。
我国自唐朝时候起,捉迷藏游戏已经十分普及和流行了,并开始出现了关于捉迷藏游戏的正式文字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捉迷藏游戏起源和发展可能还会更早;
明朝无名氏著作《致虚阁杂俎》记载有:“唐明皇与玉真于月下以锦帕裹目,在方丈之间互相捉戏,谓之捉迷藏。”,详细记载了唐明皇李隆基(公元年9月8日~公元年5月3日)和杨贵妃杨玉环(号太真,公元年6月22日~公元年7月15日)玩捉迷藏游戏的场景;
唐朝诗人元稹(公元年3月~公元年9月2日)的古诗《杂忆·寒轻夜浅绕回廊》记载:“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晚间捉迷藏的场景;
五代十国后蜀费贵妃、花蕊夫人徐氏(约公元年~公元年)的《宫词其一三二》记载:“内人深夜学迷藏,遍绕花丛水岸傍……”,也反映出捉迷藏游戏在当时的盛行;
此外,宋朝司马光(年11月17日~年10月11日)砸缸的故事,明朝沈榜(年~年)的著作《宛署杂记》和清朝褚人获(年~年)的著作《坚瓠集·二集》卷三,均记载了儿童玩捉迷藏游戏的情景;
捉迷藏不但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多有记载,也经常出现在美术作品之中,清朝宫廷画师沈庆兰创作的《婴戏图》,就画有6个孩子玩捉迷藏游戏的童趣场景。
年2月10日,荷兰斯坦德大学(Stenden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卡塔尔校区的人,在卡塔尔多哈市的卡塔拉文化村(KataraCulturaVillage),创造了参与捉迷藏游戏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年1月1日,前国家足球队运动员邹侑根(年2月25日~)带领人,在四川彭州的龙洋·成都家纺城“家纺大迷宫”,创造了参与捉迷藏游戏人数最多的新世界纪录。
捉迷藏游戏通过找人的寻找幸福感觉和被人找的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fj/2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