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和国庆阅兵礼中精彩的飞行表演,令大众的目光频频聚焦中国飞行事业,掀起了一股航空热。
作为国内三大航之中行业规模排名上升最迅速的一支主力军,东上航在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也迎来了自年启动重组后的第一个十周年。
正是这一史无前例的改革,开启了全新的东上航时代:东上航成为中国内地唯一一家旗下两大品牌落户主基地的航企,此后经营业绩逐年提升,创造了央企战略性重组的经典案例。
十年磨一剑,不破无以立。十年前启动重组后的重新出发,究竟如何让东上航实现了今日的涅槃重生?
11+12:十年同行不负初衷
年6月8日东上航启动重组消息公布时,市场并不看好。彼时,在国际形势、油价等多重压力下,主基地同居上海的中国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经营业绩均接近谷底,上海航空作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加入,更像是两家弱势的企业抱团取暖,能改变什么呢?
现东航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绍勇早在作为“救火队”空降之初就敏感意识到,无论两家企业经过怎样的重组与合并,都必须保持品牌的相对独立发展,协同作战才有利于完全发挥这个整体的实力。
当年两家企业合并的重要背景之一,便是两家业务的高度相似性造成市场消耗过于严重,合并使竞争转为协同,似乎一定有利于发展,但现实显然不会如此简单。诚然,直接单向吸纳业务容易迅速实现“数量”扩张,随之却必定引发全面整合的阵痛,刘绍勇回忆道,“东上航重组融合首先是在文化方面实现‘1+1=1’,效益方面就能达到‘1+1﹥2’。”
.7.22清晨台风“安比”影响减弱
虹浦两场东上航飞机开始解开系留
至于具体怎么做,则需要“巧劲”。一方面,上航与东航在包括枢纽网络战略、成本控制战略、品牌经营战略、互联网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等在内的大方向上保持一致;同时,两者面向市场保持协同性,相互间既要合理分工,理念上更要协同互助。
如此一来,成效颇为显著。合并次年,东航迅速扭亏为盈,随之而来的年上海世博会,更成为一场“翻身仗”,东航与上航业绩从此迅速大幅攀升。
经过十年的实践,迄今上航仍作为东航股份全资的具有独立品牌的航空公司独立发展,保持自己的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品牌,但与东航之间,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22FM/航班(虹桥-广州-虹桥)
东上统一运行后首班混飞航班
目前,上航的所有航班都已经与东航实现代码共享,在东航的主基地上海,上航已经完全嵌入其打造的枢纽中转航线网络,无论是重要城市间的点对点快线,或者由国内各航点通向全球的中转联程产品,又或联合东航所属天合联盟成员打造的“天合中转”产品,都能见到上航的身影。
东航与上航各自多年精心打磨的软件资源,也在合并后做强做大。
时至今日,东上航逆风起航,运营基地不断拓展,两者互补优势同行,稳健发挥协同效应。东航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发挥双赢优势不断再提升;上航则在合并后逐步完成自我革新,无缝嵌入东航体系,共同为央企战略重组创造了经典案例,并于年率先实现了统一运行。
.4
上海航空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事实上,东上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正如同每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一般,无论法兰克福与汉莎、巴黎与法航、亚特兰大与达美航空等传统组合,抑或新锐的迪拜、阿布扎比、多哈与中东三大航企,莫不是依托占主导地位的主基地航企而发展壮大的。
重组后东上航迅速迎来1+1大于2的合力效应,并走上了一条更远更难的新路径:共同致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代表中国参与亚太航空枢纽的竞争,也正是东上航合并重组的初衷。
2
民航强国:重塑飞行事业的当代使命
当初成功充当重组试验田后,人们大多认为这应该是东方航空目前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净资产收益跃居全球民航业领先水平;品牌价值进入全球品牌强,合并后的东上航规模实力已达全球第七,并实现了在国内三大航品牌中的全球排名上升最快,也拥有了影响中国航空事业的话语权。
然而这个自年成立至今,已是我国三大国有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的航空公司,再次出人意表,步履不停地走入下一个民航强国的建设道路。
在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里,上海两场的航空枢纽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期,不只是一场业内改革,更像是一次开创性的挑战——走向世界一流,重塑中国航空当代使命。
鲲鹏展翅必得全力。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为基地,上航全年旅客运输总量达国际12个航点、地区3个航点、国内59个航点,通达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澳洲等多个国际、地区城市。
自今年开始,上航还迈出了执飞国际中远程航线的新步伐,开通布达佩斯、悉尼、奥克兰等国际新航点,依托东航长期丰富的管理经验、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让上航的安全和服务水准更上一层楼,为打造“世界一流幸福东航”做出应有贡献。
.10.27
上航执飞的MU成功落地悉尼
同时,东上航还将大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zhilingl.com/dhfj/2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