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哈 >> 多哈地理 >> 全力打造现代物流发展标杆省浙江省物流业发
物流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亿元,以年为基期年,“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72%,3A及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达到家。杭州传化公路港、嘉兴现代物流园、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6个物流园区入围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菜鸟网络、统冠物流等18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标准化重点推进企业;累计12家物流企业成为省重点流通企业。
2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公里。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2.6亿吨,位居全国九个沿海省份第三位;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级国际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居全球第四位;民用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80万吨,居全国第四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口岸;全省共有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24个,交通物流基地数达到个。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的海港和以杭甬温干线机场为重点的空港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义乌国际陆港、杭州传化公路港加快创新发展。
3物流组织效率加速提升。
多式联运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浙赣湘(渝川)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顺丰航空集装器空陆联运、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等项目列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立浙江省公铁物流联盟,拥有第一届联盟企业63家;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已开通9条运输线路,辐射服务34个国家;年,全省江海联运量达到2.6亿吨,海河联运量万吨,由浙江研发建造的全国首艘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舶成功首航,宁波舟山港至长江经济带10多个城市开通海铁联运业务;全省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4%;快递企业业务量达到79亿件,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已达到%,快递网点标准化率达到89.1%。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全球32个港口,编制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着力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
“十三五”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进度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年
年
年
目标
预计完成
情况
物流综合实力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可提前完成
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98
9.72
10.30
需加大力度完成
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家)
可提前完成
物流上市企业数(家)
10
15
按计划完成
物流基础设施
铁路营运里程(公里)
2
需加大力度完成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按计划完成
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亿吨)
10.0
10.9
13.0
按计划完成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万标箱)
按计划完成
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亿吨)
3.7
3.5
3.7
按计划完成
民用机场货邮吞吐能力(万吨)
90
按计划完成
物流基地数(个)
已提前完成
物流组织效率
江海联运量(亿吨)
2.5
2.6
3.5
按计划完成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万标箱)
17
40
50
可提前完成
海河联运量(万吨)
0
需加大力度完成
邮政业务量(亿元)
已提前完成
快递企业业务量(亿件)
38.0
79.3
.0
可提前完成
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
80
80
按计划完成
各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物流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1着力“四港联动”,国际物流发展凸显新优势。
持续发挥宁波舟山国际海港优势。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同比增长9.5%,提前完成年预期目标,稳居全球第一,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从年的第19位上升到年的第14位;集装箱航线达余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同比增长14.1%;国际中转集装箱万标箱,水水中转率27%。建成全国最大的原油码头——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和可靠泊全球最大集装箱船的穿山港集装箱码头,成为国内第二大保税油加油港和全国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港口;《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年完成江海联运量2.6亿吨。持续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与全球25个港口缔结友好关系,与三大国际航运联盟强化业务合作,连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海上丝路贸易指数”成为首个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的国外指数,反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合作发展动向“16+1”贸易指数正式发布。加快创新金华—义乌国际陆港业务。加快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印发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现代物流组织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宁波舟山港和金华—义乌国际陆港的海陆大引擎和大枢纽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年,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共发送5.48万标箱,同比增长%;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纳入了全国中欧班列规划,截至年6月底共往返运行多次,共发运3.6万标箱,其中年上半年发运1.1万标箱,同比增长96.6%,已开通西班牙、英国、捷克、俄罗斯、伊朗、阿富汗、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国际班列,沿线设立物流分拨点5个,建成海外仓8个。年8月金华(义乌)—中亚国际班列开通,共开行37列,发运标箱;深入推进义乌现代物流创新城市试点工作,探索研究物流综合体系发展。积极完善以杭州空港为主体的国际航空物流体系。杭州空港建设加快推进,萧山国际机场开通航线条,其中国际航线49条,港澳台航线8条;顺丰、圆通相继在杭州空港经济区建设航空转运中心,其中顺丰航空全货机已达50余架;省邮政特快专递开通杭州至新西伯利亚直飞航线、中哈俄专线,不断丰富浙江国际小包运输渠道;菜鸟网络开通全球唯一的电商专用洲际航线—中俄货运包机“速卖通”;杭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实现24小时通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加快建设;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完成投资9亿元,开通国际(地区)航线26条,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10条;义乌机场完成飞行区等级提升改造工程,航空口岸已开通香港、泰国、韩国、越南、台湾5条国际(地区)航线,并积极拓展国际航空货运包机业务;舟山国际空港建设有序推进,航站楼已建成,航空口岸即将开放。依托信息港加快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网络。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核心,“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持续推进;长三角船联网数据共享平台浙江省船舶数据共享率达到90%以上,骨干航道和重点水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覆盖率、船舶识别率达到90%;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列入国家推动交通提质增效百项示范项目,实现中国铁路北京局与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天津中远海运、中谷海运的海铁集装箱信息互联;传化智能物流平台、菜鸟网络科技新能源智慧物流车平台、舟山江海联运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入选国家首批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传化等6家企业入围国家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业。2着力“融合创新”,物流跨界融合呈现新格局。
推动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浙江省加快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印发实施,提出实施八项行动,落实十八项重点举措,加快构建设施一体衔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公平有序、运行安全高效的全链条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该论坛是近年来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内容最丰富的铁路物流行业高水平论坛,推进浙江铁路与物流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以现代供应链推进产业物流创新。编制《浙江省现代供应链发展行动计划(-年)》,现代供应链重点企业加快培育,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杭州、宁波、舟山、义乌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还列入了国家级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川山甲供应链公司建立工业辅料供应链服务平台,菜鸟网络科技公司专注于打造电商供应链体系;传化集团推动商品供应链物流服务,加速打造运力供应链生态圈。以电商快递融合推进生活物流升级。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联动发展,全省共建有智能投递终端1.91万个,基本实现城区内商业楼宇、社区、学校等场所的全覆盖,“城市智能投递终端建设”连续4年列为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工程;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布局,拓展网点服务功能。截至年底,全省共建有农村电商服务站1.64万个,覆盖57%的行政村;推进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省级公共海外仓面积已达11万平方米,基本覆盖浙江跨境电商重点目标市场、重要口岸城市以及全球贸易节点、枢纽地区的贸易物流机构和网络。以航运服务为代表深化物流与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组建浙江海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切入口,开展相关金融服务,首期上线品种为铁矿石业务;创新航运保险服务,成立全国首家专业航运保险公司和全国首家海事法律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上海丝绸之路港口国际合作论坛。3着力“降本增效”,物流运行效率实现新提升。
优化物流行业发展环境。《浙江省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行动方案》《浙江省口岸提效降费减证行动计划》《关于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物流业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湖州、宁波、义乌等地的道路货运车辆实现网上审验;跨省大件运输许可证实现网上审批,办理时间缩减到5天;物流行业清税降费成效显著,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每年减免运输费用约13亿元,集装箱运输车辆年减免运费约6.8亿元,港口相关规费年减免金额达7.5亿元;加快推进全省海港一体化,全面实现杭甬两关物流系统对接、卡口信息互换、运抵监管互认、改配数据共享;推广应用“单一窗口”标准版,提前实现国家口岸办70%业务覆盖率目标。顺利完成标准版运输工具申报(海运)“一单四报”功能试点工作,并实现舟山地区全覆盖,船舶出入境通关时间压缩约87.5%。积极推进浙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三期建设。推进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加快智慧物流建设,菜鸟物流网络全新升级,为中小商家和中小物流提供智能供应链解决方案;传化智慧公路港模式不断创新,打造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建立物流景气指数监测平台,年以来,连续发布景气指数报告,成为反映经济运行风向标;推进道路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无车承运物流试点发展,22家企业列入部省试点;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全省拥有冷链物流企业多家,冷库规模约万吨,冷藏运输车余辆,全省建设以冷链仓储配送为核心业务的生鲜配送中心个、产地集配中心个。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全面推进绿色物流示范省建设,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配送、绿色回收等重点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宁波舟山港10个核心港区联合江苏南通港、苏州港及上海港率先在全国实施船舶排放控制措施。截止到年6月底,浙江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较年下降3.8%,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较年下降4.4%;《浙江省快递业绿色包装治理行动计划》印发实施,圆通、申通、优速等快递公司开展试点;出台《浙江省创建绿色道路运输实施方案(~年)》,“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推广新能源绿色配送货车1辆;大力发展新能源配送车辆,一批物流园区开展绿色城市配送业务。加快物流标准化发展。推进杭州国家级物流标准化试点,菜鸟供应链、传化公路港物流信息平台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重点推进企业;省物流标技委参与《电子商务第三方仓储服务管理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交换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订,推进《支撑智慧物流信息标准关键技术及应用》等系列物流标准化领域研究;传化物流等积极参与《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等国家标准制订;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浙江省物品编码中心等积极开展物流信息交换映射规范和标准转换机制研究;华东医药、联华华商等相关企业推广《托盘编码及条码表示》等相关国家标准及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商品条码体系。4着力“补齐短板”,物流设施网络构建新体系。
港口码头和内河航道加快提升。截至年底,新改建高等级航道公里,内河吨级以上泊位43个;建成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个,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0.9亿吨;截止到年6月底,“十三五”期间完成航道养护投资9.1亿元,一类维护航道达公里,二类维护航道公里,航道养护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内河运力达到万吨,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吨,沿海、远洋船舶运力规模达到万载重吨,平均吨位载重吨;建成杭平申线、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等一批内河水运和沿海港口重大项目。公路网络和运输装备水平持续升级。建成杭州萧山机场高速公路改建工程等8项公里高速公路和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工程等60项公里普通国省道公路。截至年底,全省道路货运经营业户约13.5万家,户均车辆数2.5辆/户;道路货运企业3.7万家,其中拥有辆及以上车辆家;全省营运货车34万辆,总吨位万吨,平均吨位数9.15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吨)。铁路和航空物流设施加快完善。《铁路年十大建设项目攻坚任务书》印发,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金台铁路(含头门港支线)、乐清湾铁路支线、宁波穿山港铁路支线、甬金铁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甬舟、沪乍杭等铁路加快推进。全省机场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杭州、宁波、温州等机场全货机航线持续拓展;顺丰全国航空枢纽和EMS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入驻萧山长三角快递物流产业园;EMS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开通了杭州一北京、杭州一广州之间的邮航专线和杭州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航线;邮政、EMS、顺丰在宁波空港物流园区开辟总面积近40亩快件集中分拣场地;嘉兴机场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列入“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城乡配送网络不断健全。湖州、舟山、杭州、温州、衢州、义乌等6个城市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其中舟山搭建共同配送信息平台,为个网点提供共同配送服务;湖州将城市共同配送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个网点提供共同配送,引导企业创新配送模式;全省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快递网点标准化率达89.1%。杭州开展菜鸟驿站合法化试点工作,探索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5着力“落地实施”,物流平台载体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围绕全省物流发展目标导向和主要任务,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符合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可行性的重点物流项目,“十三五”规划共实施个省级重点物流项目,总投资约亿元。根据各地市上报情况,规划个重大物流项目中,14个项目已完工,57个已开工,另有29个因规划调整、土地指标难落实等原因停工、取消或变更实施计划。结合最新的项目规划建设情况,调整后规划重点物流项目共个,总投资约亿元。新时期浙江物流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1国家战略实施亟待浙江物流秉承开放发展新使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浙江肩负着引领长三角物流设施互联互通、物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使命要求;作为“一带一路”枢纽,肩负着发挥“四港联动”和跨境电商综试区优势,服务高水平开放的“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物流使命;肩负着发挥舟山江海联运中心优势,构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服务长江经济带纵深发展的使命;也肩负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枢纽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网络作用的使命。
2“四大建设”和新生产力布局带来浙江物流创新发展新机遇。
以“四大”建设为引领,特别是“大通道”建设万亿交通设施投资推动下,全省交通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加速提升,物流设施格局不断优化。以金甬舟铁路为代表,义甬舟综合物流大通道双向对接“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以浙北高等级航道为代表,海河联运黄金水道蓄势待发,新的设施供给体系下,综合交通物流发展创新面临新机遇;以“八大万亿产业”和“万亩千亿”重大产业平台为引领,新时代浙江生产力布局呈现新趋势,催生物流需求空间格局和供给侧结构创新变革,特别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波音亚太交付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浙江综合物流体系将面临变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机遇。3数字经济赋能下浙江物流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
新时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物流与科技的加快融合不断催生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装备水平和组织效率大幅提升,物流行业进入科技创新变革新阶段。智慧物流发展方面,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亟待深度应用;物流装备方面,亟待推广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分拣设备、无人机等新装备;物流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方面,亟待协同全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物流前沿技术创新和前瞻应用,提升物流综合效率,为全球物流科技创新提供浙江样本。下阶段规划实施建议抓“四港联动”,实施“七个一”工作举措。一是建立一套工作推进机制。依托省综合交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四港”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分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二是成立一个运营主体联盟。建立以省海港集团为龙头,省机场集团、省交投集团等省属企业和传化、菜鸟等民营企业为主体,港口、运输、货代、园区、仓储、信息平台等各环节运营主体共同参与的运营联盟;三是规范一套多式联运服务标准。重点在江海河联运船型研发与应用、运载单元共享、配套设备技术规范、运输服务规则衔接等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健全一项一体化通关协作制度。推进杭州、宁波两关一体化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促进多式联运跨区域通关协作。五是构建一套多式联运设施体系。着力破解以海铁、海公、江海等多式联运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高铁+机场”无缝衔接。六是打造一个信息联通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四港”联动的综合服务大数据交换平台,推进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建设和应用。七是打造一批“四港”联动示范项目。重点推进台州湾区公铁水等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运输结构调整”,强化物流结构优化政策引导。一是制订出台海河联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政策组合拳。扶持嘉兴港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给予集装箱海河联运相关企业补贴,把嘉兴港打造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集装箱海河联运枢纽港;聚焦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多渠道推进江海联运体系合作,强化江海联运政策扶持。进一步强化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扶持政策,并积极向台州、温州等地复制推广,扩大浙江海铁联运腹地;二是推进铁路货运行业改革创新。建立浙江省铁路专用线建设基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实施一批铁路专用线“进港、进园、进厂”工程。推进铁路场站和公路港融合发展,探索推进杭州、金华等货运中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骨干运输企业优势,增强铁路货运两端集散能力,不断扩大铁路货运比例;三是加快扶持航空物流发展。提升杭州、宁波、温州等国际机场航空货运设施水平,培育发展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线,构建高效空陆联运体系。建设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发展铁、空、水、公多式联运,加快培育临空经济;四是深化公路货运行业治理。围绕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加大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力度,建立联合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老旧柴油汽车淘汰更新。强化货运车辆标准化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新能源、高端化、重型化物流载运装备。抓“数字化转型”,创新物流业组织和监管模式。一是构建现代物流供应链。深入实施《浙江省现代供应链发展行动计划(~年)》,突出发展智能制造供应链、智慧流通供应链、现代农业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全球供应链,强化供应链技术、标准、人才和资金支撑,完善供应链重要节点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具有浙江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供应链;二是提升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推进省海港集团与相关铁路企业间舱单、铁路运单、装卸车船、货物在途、单证等铁水联运信息交换共享。推动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与铁路平台数据对接共享;三是强化物流数字化监管。建立危化品行业“一图一表”,强化危化品、快递等行业物流全程一体化监管,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着力保障运输安全,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抓“降本增效”,营造物流业良好市场环境。一是持续推进物流行业“降税清费”。深化浙江交通大物流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和免收小微型企业货港费政策,优化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通行费相关政策,推行高速公路货车非现金支付优惠;二是建立健全物流诚信体系。强化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构建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强化诚信体系推广应用。抓“主体培育”,激发物流市场活力。一是支持培育一批综合性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强对多式联运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给予税费减免、土地优惠、资金补助等政策倾斜,着力培育一批多式联运龙头企业;二是支持培育一批精细化物流供应链运营主体;实施智慧物流供应链创新工程,支持公路运输龙头企业牵头,依托大湾区重大产业平台,开展定制化、全流程物流供应链服务模式创新;三是支持培育一批无车承运、无船承运等新型主体。纵深推进无车承运试点,研究制订无车承运准入和监管方案,建立常态化运行监测分析机制,鼓励无车承运与甩挂运输、物流联盟、多式联运融合发展。抓“项目落地”,形成物流发展实效。一是编制出台《加快大湾区物流产业发展升级行动计划(~年)》。以大湾区为重点,实施物流园区智能化工程、重大设施支撑工程、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新模式示范试点工程、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工程,争取到年,大湾区物流产业增加值超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实施推进。针对未按原计划实施的重点项目,加强省级层面协调和指导对接。落实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对纳入国家和省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优先给予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供稿:服务业处
编辑:潘奇锋
责编:龙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